《美麗的大腳》Pretty Big Feet

其實我一直覺得台灣鄉土劇、中國鄉土劇或大部分在台灣發行的伊朗片(以及好些非洲片、印度片…),故事都相當簡單,甚至到了一種太過「固執」的地步,但,也許就是電影裡這份略帶蠻橫的純樸與天真,才能夠喚醒沈睡在都市叢林裡的赤子之心。

      

在我心目中,老謀子最好的作品並不是他的招牌紅色中國三部曲(《紅高粱》、《菊豆》及《大紅燈籠高高掛》),而是略帶紀錄風格的《秋菊打官司》。而從那之後,老謀子自我分裂的情況似乎也愈趨嚴重,一方面拍攝《一個都不能少》之類的小品,一方面也捨不得暴殄他的視覺藝術天分,而繼續在《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英雄》等富麗堂皇的作品裡炫耀奇觀中國。

       

好的導演拍這類悲情鄉土劇時,總能把故事處理得通俗卻不低俗,總能精準地利用故事情節的千迴百轉來牽引、觸發(而非操弄)觀眾的感性情緒。前一篇所提到的《變臉》與《我的兄弟姊妹》即是一例。而曾得金雞獎的《美麗的大腳》(楊亞洲導演)亦然。

    

我們知道北京來的養尊處優夏老師(袁泉)一定會跟大媽型的張美麗(倪萍)從性格、生活方式到婚姻狀況都形成對比;我們也瞭解夏老師一定會被張美麗的堅毅與執著所感動。這些陳腔濫調,就是充滿了動人的能量,而趙季平那浩瀚遼闊的旋律,則豐盈了、滋潤了黃沙滾滾的乾枯與熾熱,讓故事裡所有的悲苦與辛酸,隨著飛揚的塵土遠去。

        

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窮鄉僻壤的村莊對「水」的一種渴求與迷戀。就如同小村子的週末夜晚,大夥兒唯一的娛樂是看露天電影,就如同那該死的小村莊受限天候,永遠只能種該死的土豆(即馬鈴薯),然後也因為地處偏遠,土豆賣不出去,而必須天天吃該死的土豆。至此,土豆已成為一種象徵;水也是。而土豆終於賣出去的那天(離開小村),張美麗便發生了意外(離不開小村)。

          

北京、電腦、求學等等,對於小村子裡的人來說,簡直就是天方夜譚,跟電影一樣,都只是虛幻而提供大夥兒作白日夢用的。因此北京之旅,既是一次劉姥姥進大觀園的驚奇旅行,卻也沁著淡淡的無奈與哀傷。不過,北京的「豪華」游泳池給孩子們所帶來的興奮,在趙季平激昂的樂聲中,讓我嗅到了雨的味道。那是混和著汗水、淚水與泥土芬芳的心酸與溫暖的味道。

     

      

《十七歲的單車》Bejing Bicycle

不曉得是不是當年柏林評審偏偶像劇,才會讓王小帥《十七歲的單車》、林正盛《愛你愛我》拿獎?以「匱乏」為主題、帶著伊朗電影的清新寫實招牌的《十七歲的單車》當然清新可喜,但總覺得在歐洲被過度吹捧,這類型電影我們已經有《秋菊打官司》及《一個都不能少》,再多一部多兩部,似乎份量也就不是那麼重了。

            

王小帥一反過去《冬春的日子》、《扁擔姑娘》及《極度寒冷》(我承認:這三部電影我「當年」都是很勉強地看完的)凜冽沈悶及粗糙質感的地下電影風格,改以明亮潔淨的偶像劇色彩,述說一則關於夢想與失落的青春寓言。不知這算不算地下導演們向通俗電影投誠的第一步。咱們瞧瞧曾經桀傲不馴的張元,不也拍出了熱淚盈眶的《過年回家》(這部我倒是非常喜歡,太感動了)以及飄渺得不知所云的《綠茶》?

         

主演的崔林,在片中的執拗性格類似《秋菊打官司》裡只圖個說法的倔秋菊,搭配李濱飾演的蠻橫中帶著純真的資優生,以一台自行車為始,發展出如《天堂的孩子》般的悲喜劇。名氣最大的周迅,戲份其實不過十來分鐘,幾乎沒什麼台詞,卻是整部電影裡關鍵性的象徵。李濱在片中追女生的幾場戲及迎風騎單車的輕盈浪漫,給我感覺是夢幻了些,與影片的前後調性有點不搭軋。

       

兩個少年最後協議一人騎一天單車的溫馨編排,讓我開始期待一場美好友誼的開始。沒想到,王小帥轉了個彎,迅速地安排一場天外飛來的意外,悲情地結束整個故事。就如同那輛最後壞掉的單車;就如同那些突如其來、防不勝防、抓不到也搆不著的宿命般,王小帥想說的,或許就是:青春、夢想的不切實際,其實如夢一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