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第十屆台北電影節目前在部落格公佈的片單,還真不是普通得!空前絕後得!毫無系統缺乏邏輯草率敷衍破碎隨便得!爛到超越2000年第三屆(當年的策展人恰好與本屆同一人)。我們偉大的游大策展人,繼去年的四不像焦點城市哥本哈根之後,今年變本加厲瞄準都柏林與耶路撒冷兩個政治敏感城市。如果好好規劃或許可以很精彩,偏偏游大策展人秉持她每每受訪時必掛在口中的「這部片很貴所以非看不可」金錢哲學,延續她一貫亂凹各家公司機關在台機構的小氣尖酸哲學,另外策劃了日本 PIA、法國導演賈克諾勒、向已逝影人致敬等專題,雲淡風輕沾醬油一點也搔不到癢處就算了,還嚴擠壓主題城市該分配到的資源質與量上both),使主題城市遭到架空形同虛設。聞天祥當年好不容易為台北電影節找到的城市定位,就這樣被游大策展人在兩年間完全毀滅。就這點來說,游大策展人你的確比阿扁還強!  
  
且讓我一個單元一個單元罵下來。首先從我最熟悉的愛爾蘭專題開始。我請問游大策展人,愛爾蘭大文豪諸如喬伊斯或貝克特的相關電影到哪裡去了?愛爾蘭可是泱泱文學大國,約翰修斯頓改編喬伊斯的那部《死者》,游大策展人你聽過嗎?而2000年十九位大咖聯合導演的長短片組曲《Beckett on Film》,游大策展人你又到底知不知道?其他與都柏林相關的重要電影例如約翰鮑曼獲得1998年坎城最佳導演的《將軍》,以及亞倫派克導演的搖滾音樂片《追夢者》,該不會是游大策展人你嫌太貴而撤片了吧?假如真是這樣,那就又回到我最常在講的「取捨」問題了。與其貪小便宜與片商勾結撿些雞肋般的小咖如《求愛馬拉松》之流(這種質感的東西也邀來當「驚人的第一部」,游大策展人你心臟還真強),還不如多分配點資源,好好在這些「非看不可」的經典身上多努力點(就算遭到回絕也該透過各種文化機關百般努力)。此外,既然有心邀愛爾蘭之光尼爾喬丹的兩部經典之作,為何不乾脆把他八十年代的早期作品順便拿來放,這樣的導演焦點呈現,比分心力去搞法國導演賈克諾勒「專注」而「深度」許多,不是嗎?  
  
即使各國在台協會能夠提供免費片子行文化交流,即使挖電資館或各家片商的現成拷貝比起自己勞費心力去跟各國片商催片釘片更具效益性,但一個策展人心中總該對台北電影節有個完整的定位、歸納、選片考量與邏輯吧?親愛的游大策展人,你心中的那把尺究竟在哪裡?毫無疑問,《吹動大麥的風》、《愛玩蛋》、《莫莉與莎莎》、《甜蜜大地》、《我的軍中情人》、《妙想天開》(本片還是直接放DVD,怒啊怒)都是一等一的好片,但國內早已發行過DVD,而且非常非常好找,游大策展人你為什麼不把這幾部電影的播映費(假如不是跟片商免費凹來放的話)省起來,好好邀一下其他更值得邀、更值得花錢的重要電影呢?你還不如再邀一次已前影展邀過但台灣沒有片商購入的以色列片如《後街天使》、《藍色果凍海》與《樂隊來訪時》,至少這對影迷比較具有「實質性」,不是嗎?其他近年在國際間備受矚目的以色列得獎片如《Broken Wings》與《Nina's Tragedies》,以及曾在台辦過紀錄片導演專題的以色列大導Amos Gitai的其他劇情長片,游大策展人你到底有沒有努力去邀過?你能不能解釋一下呢?   
 
「全球華人影像精選」這塊,說實話片子的代表性算是足夠,品質也很不錯,在此嘉獎一下。「賈克諾勒專題」雖與本屆主題城市無關,但這位導演的確值得認識一下,反正大家能因此多看幾部難得的作品,我也就不再挑骨頭了。「國際青年導演競賽」與「台北電影獎」部份一如以往,沒啥好挑嘴的。「耶路撒冷JSFS影視學院專題」與「柏林interfilm短片影展專題」恰好可以與「國際、台灣學生電影金獅獎」作一個交流,當然ok。比較詭異的是,既然今年有錢有閒有餘力去經營「PIA影展三十有成精選」還把它當成超強吸票機來主打(其實又重複了好幾部金馬演過的),為何不把這些時間精力與經費轉移到該深度發展的兩個主題城市上呢?
再說,今年正逢台北電影節第十年,為何不多花點心思,好好策劃一個屬於我們自家的台北電影節十年有成精選  
  
關於今年更名為「城市物語」的「舊城新選」,我也有砲要放。肯洛區的《自由國度》、艾米爾庫斯杜力卡的《請對我承諾》、雪朗道夫的《如果荒漠,一個旅人》瞬間忽然都變成了某種意義上的舊城?游大策展人您還真會凹啊?果然您老人家的邏輯就是比常人更會轉呢!為什麼不把手上預算作更統整性更具指標性的舊城回顧呢?假如正是因為不想被「舊城」兩個字綁住而改名更中性的「城市物語」,邀來英國、德國等大師共襄盛舉,那這些大師與這幾個新城市的連結又在哪裡?這回三三兩兩胡亂安插在已經透過前幾屆影展建構起來的「城市電影世界觀」裡,下回又該如何蛻變轉型兼改版呢?當然也該罵一下《錄到鬼》,這部比《科洛弗檔案》爛很多的B級恐怖片竟能循上屆台北電影節的《死亡人偶》模式,入列本屆影展片單(剛好都是前景發行的片)。除了官商勾結利益護送之外(如果夠資格在電影節放映自然就另當別論囉),我還真想不出更恰當的名詞。      
 
最後的「向影人致敬」單元,實在是一份「柔腸寸斷」到讓人瞠目結舌說不出話的片單。先不論這個單元會瓜分掉多少「焦點城市」的資源,但憑本單元幾部片子的「重量」來看,其半吊子性格還真是完整地投射出游大策展人您過去十多年來承辦各類大大小小影展的種種醜陋投機。既然有心紀念希斯萊傑這位早逝天才演員,為何不邀他早期在澳洲本家演出的《Two Hands》比較具有意義?之所以獨獨映演《迷幻甜心》來紀念希斯,說穿了該不會只是因為金馬有拷貝調度方便或是可以省中譯費什麼的吧?而白景瑞與楊德昌兩位國寶大導演的紀念方式更是陽春得可以,我應該不需要格外說明了。可憐的是日本國寶市川崑部份,雖說選了《細雪》與新舊版本《緬甸豎琴》共三部老片(到時該注意拷貝是否來自電資館的恐怖超舊拷貝)與紀錄片《市川崑物語》對照放映,但對於一代大師所值得的高規格待遇來說,終究顯得草率敷衍。本屆台北電影節這樣毫無真心只有假意的選片方式,委實讓人感受不到一股真情致敬的誠意,但見其藉機楷油的貪婪與剝削算計。 
  
本文的尾聲,請容我以十足的熱情影迷身份,向游大策展人及其他關心台北電影節的影迷喊話一下。一直以來,我們都是以無比豐沛的善意,毫無保留地鼓勵一個持續進步中的影展。但如今我們該想一想的是,這樣的過度保護與包庇是否反而扼殺了一個影展逐漸成長茁壯而偉大的可能性?影片的確無罪,我在前幾段中強烈譴責根本沒必要邀來觀摩的《求愛馬拉松》,在其他影迷的主觀認知下或許就是一部不可不看的至尊經典。但今天重點不在這部片子如何,而在於它與這個影展、這個主題之間如何如何。因為一個策展人對於其所策劃的影展的定義(定位)永遠決定了最關鍵的選片邏輯與取捨考量。可惜今年邁入第十年的台北電影節,端出這樣凌亂散漫三腳貓的菜單,既沒有偉大的資格,也缺乏偉大的潛力。 
 
當我大聲質問游大策展人的時候,體貼又佛心的影迷或工作人員也許會跳出來指著我的鼻子大罵我這個從未擔當過影展實務的人根本不瞭解邀片的實際難度等細節問題,更可能冒出網路媽媽向我溫情喊話說我該體諒人家游大策展人的辛苦云云。但我之所以冒著「澎前主筆事件」餘悸,在第十屆台北電影節正式預售前夕貼出這篇文章,就是為了拋出一個思考空間,請所有關心台北電影節的影迷一起來討論,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城市影展?它的定位與它的價值又在哪裡?如果台北電影節每年度的檢討會報告,都只是像某學者寫出來的那般睜眼說些不痛不癢的官樣瞎話,我想台灣影迷的聲音與力量也是不可小覷的,至少我們該給自己,也許給我們深愛的台北電影節一個未來,串連起我們的呵護與期待,讓游大策展人及台北市文化局長聽一聽才是。 
    



 
 

.我的「第十屆台北電影節呵護文」全集

.我的其他影展抱怨文:文章一文章二 

  
.延伸閱讀:
在第九屆台北電影節完成不可能任務之後

.呵護偉大台北電影節熱血大串連(歡迎大家一起寫文呵護):
影展一覺十年夢
影展之後-給台北市文化局長的一封信
國際專業影展!?-2007台北電影節
台北電影節怎麼令人如此傷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