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都柏林怒火》Rocky Road to Dublin+《都柏林怒火紀實》The Making of Rocky Road to Dublin



1968坎城影展國際影評人週觀摩/2004愛爾蘭寇克影展



彼特.藍儂(Peter Lennon),1934年出生於都柏林,曾任職銀行職員,後轉任愛爾蘭時報記者,六零年代擔任英國衛報的駐巴黎特派員。1967年,他有感於政治上早已獨立的愛爾蘭依舊在精神上遭受政治、宗教、社會風氣的層層束縛,缺乏改變、缺乏前瞻性與真正的獨立性,遂在美國富商Victor Herbert的資助下,與法國攝影師拉烏爾.庫塔爾(Raoul Coutard)合作,透過鏡頭去紀錄都柏林政客、教會、藝術家、學生等常民生活文化點滴,企圖給予故鄉一點新鮮的刺激,進而提供愛爾蘭公眾理性思考良性辯論的機會。



拉烏爾.庫塔爾是法國新浪潮旗手楚浮與高達的御用攝影師,代表作包括《夏日之戀》、《法外之徒》等。在他活潑、跳躍且詩意的影像中,彼特.藍儂以「憤怒年輕人」的批判性姿態,檢視愛爾蘭作為一個保守天主教國家所經歷從政治、教育到文化娛樂無孔不入的種種限制與束縛,從而鼓吹「愛爾蘭必須從愛爾蘭人手中真正解放」的自我反省意識。這部紀錄片無疑是五零年代末期英國影像工作者藉由「英國自由電影(Free Cinema, 1956-1959)」及後續的英國電影新浪潮(1959-1963)高呼自由創作,投射自身不滿社會現狀的苦悶情緒的核心精神的再次體現。



1968年,本片獲邀至坎城影展國際影評人週單元作世界首映,適逢五月學運,高達與楚浮率眾直衝放映會場要求影展中止,彼特.藍儂忍不住挺身站起來捍衛自己的心血,要求作品該享有的放映待遇,意外讓《都柏林怒火》成為該屆影展的「閉幕電影」。接下來,《都柏林怒火》的際遇宛如洗了一場三溫暖般,與影片本身的精彩程度不相上下。示威學生開始選擇具備「革命精神」的影片巡迴巴黎放映,同樣為藍領、為在地底層發聲、反對刻板專制剝削的《都柏林怒火》無疑成為最佳代言電影,而法國《電影筆記》評論也盛讚該片是「影史上最美的紀錄片之一」。



銀幕內外的批判精神兩相對照,充滿社經透視與歷史辯證的趣味性。相較《都柏林怒火》在坎城影展放映後的正面評價,都柏林本地的單廳放映規模顯得格外冷清,而教會等保守派人士更激烈抗議片子內容嚴重污辱了愛爾蘭人。截然不同的爭議性評價,讓本片束之高閣長達近三十七年,今次拷貝重新出土,經修復之後再度躍上銀幕,機會絕對難得。



彼特.藍儂的代表著作《Foreign Correspondent》一書,以幽默機智的異鄉客身份笑談「後阿爾及爾戰役時代」的巴黎,回憶他與當時新浪潮諸導及貝克特間軼事。Peter Lennon撰寫的短篇故事曾發表於《紐約客》、《大西洋月刊》,Rocky Road to Dublin是他唯一一部導演作品。



看完數位修復的「經典本編」之後,附贈的半小時「全新」紀錄片《都柏林怒火紀實》絕非一般DVD花絮紀錄片。該片導演保羅.杜安(Paul Duane)出生於愛爾蘭,八十年代末期開始執導短片。九十年代以英國電視劇《Small Potatoes》、《Ballykissangel》獲得矚目,後者描述一名英國神父前往愛爾蘭小鎮佈道的生活點滴,深受觀眾喜愛並獲得英國BAFTA及愛爾蘭電影電視獎提名最佳連續劇的雙重肯定。其他知名電視劇作品還包括兩齣「英版急診室的春天」《Casualty》與《The Royal》,以及話題不斷的熱門影集《Footballers’ Wives》。他在《都柏林怒火紀實》中帶領觀眾重新走訪當年幕後班底並穿插從未曝光的珍貴片段,帶領觀眾一齊回顧1968年坎城影展歷史性的集體記憶片刻。今年正逢「1968法國五月學運」滿四十週年,一口氣觀賞兩部相關紀錄片,絕對是最恰當的時機!







附記:其他參考資料

http://en.wikipedia.org/wiki/Rocky_Road_to_Dublin_%28film%29

http://film.guardian.co.uk/features/featurepages/0,,1324491,00.html

http://iol.ie/~galfilm/filmwest/25rocky.htm

http://www.opendemocracy.net/arts-Film/ireland_church_2669.jsp

http://www.irishmeninparis.org/framesets/peter%20lennon.htm







Ryan老實說:

這是一部讓人越看體內越感覺熱血沸騰的紀錄片。或許因為剛看完木村拓哉演的日劇《CHANGE》之故,一整個爆衝想大聲呼喊:「是的,我們都需要CHANGE」!「是的,莫忘初衷」!於是,我又想起了《危險心靈》。也許好久以前,好久好久以前的游大湊展人,相信電影,相信誠實,相信好多好多的東西。不過,她後來長大了……她開始發現這個社會不要電影,不要誠實,不要好多好多的東西。於是她開始用大人最常用的招數,就是「模糊焦點」,來掩蓋她的不誠實與投機。



其實,策展就是那麼簡單。哪怕只要釋出一點點的關愛,哪怕只有五分鐘,觀眾都能深深地感受到,甚至因而被啟發。今天無論你把媒體、觀眾、甚至導演都貼上標籤,還是把人家分類、大小眼,都是不對的。而革命,就是為了改變這一切不合理的事情。如果每位觀眾、媒體、影評人、學界、片商、官僚都對這樣「不對的扭曲狀態」忍氣吞聲,都不願意加入改變的行列,那其實正在被動地成為共犯結構的一部份,間接在毀滅這個曾經很酷的電影節。



去看看《都柏林怒火》吧!看完後,你會不會生氣?假如你受夠了去年結案檢討會竟淪為利益共犯結構體下相互掩護關照的那種姑息醜態,歡迎用最簡單的文字,最真誠的心,最熱烈的情,寫下自己對第九屆、第十屆台北電影節的感受。三句、五句、三段、五段、三篇、五篇、甚至萬言書都好。



台北市文化局長信箱:http://contact.taipei.gov.tw/cclm/clm/aspx/CLMA0100E.ASPX?OU_ID=379590000EBTAACH



黃向群議員:huang_hsiang_chun@yahoo.com.tw



許淑華議員:s_hua101@yahoo.com.tw



李建昌議員:tcc0708@mail.tcc.gov.tw



田秋瑾立委:butterflyginger@gmail.com http://butterflyginger.blogspot.com/2008/02/blog-post.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