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電影之一:《莫札特的情人》Noi Tre

義大利老牌導演Pupi Avati對於台灣觀眾來說,算是一個極陌生的名字。他早年曾和帕索里尼合力編寫驚世駭俗的《索多瑪一百二十天》,在義大利國內的電視劇及電影兩方面,產量一直很穩定,有人因為他在電影裡的感性風格,而尊稱他一聲「義大利楚浮」。事實上,Avati一直努力嘗試各類型電影,但也因為作品風格交雜不定,缺乏一致性,而在國際影壇上缺乏知名度。在他的多部作品中(甚至是恐怖片)裡,他一直對青少年及兒童角色有很細微的觀察(這也是評論界向來喜歡把他與楚浮相比的原因之一),他尤其喜歡把背景拉到鄉間,藉由茂密青鬱的森林等自然風景來襯托角色微妙的心理變化,勾勒悲喜交雜的鄉愁記憶。



懷舊的Avati,過去曾以他的故鄉Bologna為背景,創作出許多電影。而他1984年的作品《莫札特的情人》Noi Tre也不例外(本片英文譯名The Three of Us,也就是「我們三人之間」的意思)。有趣的是,歷史上的1770年,才十四歲的阿瑪迪斯,的確真的跟隨父親來到Bologna,借住在一位貴族朋友家,準備即將到來的音樂檢定考試。一旦通過考試,有了學院認證,他的音樂神童的地位無疑更加穩固,也為他的音樂創作生涯開啟更光明的前途。



電影裡的天才型藝術家們,總是在性格上有著缺陷,總是寂寞的。米洛斯福曼版的《阿瑪迪斯》,以薩里亞斯的觀點見證阿瑪迪斯的才氣縱橫與放蕩不羈,而薩里亞斯自己的才賦,只好轉化成苦無炫耀機會的嫉妒。《無情荒地有琴天》則聚焦杜普蕾姊妹的愛恨情仇,妹妹賈姬在生活瑣事方面洩漏出的低能,其實反射了早慧音樂天才沒有機會好好享受平凡生活的遺憾。至於描述傳奇鋼琴家大衛赫夫考的《鋼琴師》,著重的是一個天才在精神上的自我復健…。如果再加上幾部畫家電影諸如《梵谷傳》或《波拉克與他的情人》等,我不禁要問:天才怎麼都這麼寂寞?莫非能力越強、責任就越大?從天而降的禮物從來就不是好事?天賦竟如《蜘蛛人》裡頭那句名言所述,成了詛咒哩。



《莫札特的情人》裡的阿瑪迪斯(註1),是一個彬彬有禮、蒼白而孤獨的少年。從五歲宮廷獻藝開始,就注定了他遠離凡人的際遇,也剝奪了他企盼平凡的權利。然而那個不尋常的夏日,他結識了莊園的小少爺,一個與他年紀相仿的叛逆少年,從不打不相識到推心置腹,他有生以來第一次享受到來自同儕團體的認同。也就是那個不尋常的夏日,讓他認識了一個女孩。她成為了他的初戀,而她也答應他,如果老天下雪,開始他交往。結果,夏日就奇蹟似地下起雪來了!



只是,平凡而快樂的時光,總有結束的時候,除非阿瑪迪斯無法通過檢定…。檢定考那天,阿瑪迪斯望著窗外玩耍的青年,腦袋裡的音符竟如鷹般飛揚在森林裡、雲霧裡、暮靄裡、還有…,埋藏在那作為愛的明證的皚皚白雪裡。Avati深信,那些音符,永遠會在他的、莫札特的、你的、我的心裡不停歇地演奏著。



看完電影,我順便讀了錄影帶內頁附錄的導演訪談稿,才知道Avati拍攝本片的來龍去脈。當Avati有幸親眼目睹阿瑪迪斯那份考卷原本時,他望著那張令全世界樂迷跌破眼睛的斑駁成績單,他暗自思忖,考卷上看似「蓄意」的錯誤,究竟是怎麼來的?阿瑪迪斯是否厭倦了不平凡的名人生活,只想好好享受青春,享受美麗的夏天?到底是什麼因素壓倒了他對音樂的熱情?於是,這個點子激發了Avati和他兄弟(也是他長期事業夥伴)合力編寫出這個帶著後設色彩(註2)的阿瑪迪斯前傳。



Avati不談創作靈魂的掙扎與尊嚴,如同其他成長電影般,這個不尋常的夏日,在充滿著回音的幽暗密林中(也是阿瓦提童年常去玩耍的地方),小阿瑪迪斯經歷了生命中最美麗的時光。Avati把阿瑪迪斯的名人身份壓縮到最低,因為他要拍的,不是「音樂家」阿瑪迪斯,而是「少年」阿瑪迪斯)。他只想藉由一直為身份所苦的天才少年,來談宇宙皆然的懷春少年的煩惱,來詠歎青春的純粹與初戀的歡愉。電影中那片迷霧森林,在Avati感性的抒情筆觸下,幻化為自身鄉愁的源頭。全片最美麗的時刻,莫過於三個即將各奔東西的青春男女,看著牆壁上三人的投影,緩緩說著(電影裡以義大利語唸出來更美):Night, Water, Moon, Wood, Stars, Fairies, Clouds, Good Byes……。夜色、小溪、月亮、樹林、繁星、神話——妳的‧我的‧童年‧再見。



我承認,我對這類青春電影,真的有著無可救藥的自願性執迷。把阿瑪迪斯的音樂檢定代換成參加大學聯考,他就是拒絕聯考的小子…,那一年的夏天過後,他的世界即將不同。侯導的《冬冬的假期》、西班牙片《心中的祕密》、瑞典片《狗臉的歲月》、好萊塢的《飛揚的年代》,都是這樣的夏日成長電影。我真的無法把這篇文字完成,因為,寫出結局似乎會稀釋了電影中青春的浪漫濃度,或者毀壞了整鍋鄉愁。







註1:出乎意料地,本片配樂真正採用的莫札特作品不多。由配樂家Riz Ortolani仿莫札特風格作了許多精彩的音樂。



註2:類似的例子最有名的莫過於《莎翁情史》,莎劇專家湯姆史多帕以《羅蜜歐與茱麗葉》、《第十二夜》等故事為本,還原莎翁的創作與生活;後進有樣學樣,拍出調侃喬治盧卡斯及《星際大戰》的輕鬆短片《盧翁情史》(George Lucas in Love);還有一部備受忽略的《永遠的愛人》(Immortal Beloved),大膽假設貝多芬與嫂嫂之間爭奪姪兒的軼事,其實源自他對嫂子的愛慕。該片導演伯納德羅斯把貝多芬的瘋狂與偏執(蓋瑞歐德曼也演得很精彩)拍得淋漓盡致,即使故事似乎真得觸怒基本教義派貝多芬迷,我還是給電影裡那股揮散不去的濃烈愛恨感動到了。







˙私電影之二:《芳心迷蹤》Il Cuore altrove

愛情片看的多了,感覺自己也變得挑剔起來。愛情是跳躍的、是迷眩的、是曲折的…,然後兜了一大圈之後,發現愛情其實還是質樸最好。



《我的失憶女友》因為太堆砌泡泡糖式浪漫浪漫,明亮得害我不敢眨眼睛;《愛情拼圖》太拼貼太破碎、《2046》太迂迴太繚繞,談情說愛原來得這麼拐彎抹角?或許自從瓊瑤三廳電影沒落之後,直接了當地說愛情成了寶萊塢的專利?《手札情緣》的開場,Ryan Gosling逞勇掛在摩天輪上引妞兒注意,結果這俗氣的五分鐘,竟成為這部泡泡糖電影我唯一還記得的片段。那種如沐春風的懷舊與美好,當場就讓我小小激動了一下。



然後,我在《芳心迷蹤》裡,再度感受到這股春風拂面的美好感受。這部備受忽略的電影,在2003年的坎城競賽中已遭評審、記者忽略了一次;隔了一年來到台灣,搭上小型影展名義悄悄上演,還是逃不過被忽略的命運。



看了Pupi Avati橫跨近二十年的兩部作品,他顯然成為我的「私導演」了。這回故事的主要場景依舊在Bologna,一個三十五歲教師,愛上了一個嬌俏的的富家盲女…然後呢?坦白說,《芳心迷蹤》是一部很私密、很不可說的電影。說了太多劇情,只會讓各位的觀賞失去一些些驚喜。Avati的老搭檔配樂家Riz Ortolani為本片調製出極有顏尼歐莫瑞康尼鄉愁風味的旋律,Avati自己則把這個1920年代的老掉牙故事和卓別林、費里尼最耳熟能詳的經典串成一氣,絕對會讓老影迷激動得起雞皮疙瘩(效果甚至比老愛向費里尼致敬的伍迪艾倫,及學卓別林玩小人物大冒險的羅伯托貝尼尼還要好)。



很神奇的是,《芳心迷蹤》是一部會讓男性觀眾感同身受,甚至揪心的電影。那個羞澀的男主角,身上宛如流著你我幾cc的血液,他的羞澀、他的失落、他的怪異、他的種種行徑,都讓我無條件地認同。男主角Neri Marcore的演技,尤其在床地間、重逢時的落淚與微笑中顯現其功力。有點神似年輕時候的克勞黛卡蒂娜的Vanessa Incontrada,不知是否因為其西班牙背景而必須特別配音,幸好粗糙的收音未減損她的任性與美麗,粗糙的配音甚至讓這部電影飄散著更「古早」的親切感。尤其片尾她那一回眸實在威力驚人,直追當年《黑眼睛》裡克勞黛卡蒂娜回眸的力道。



真的不應該說太多,再說下去就要洩底啦!《芳心迷蹤》的美好,是需要自己去體會的。把自己放進那個情境,假想自己是那個男主角(或女主角也行)…。景物即使依舊,人事早已全非,然而費里尼的電影卻安慰著我,生命永遠不會令人絕望。而Avati,成功締造了一場費里尼死後不再出現的奇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