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x_faen0049954907.jpg

本文原刊於《電影欣賞季刊》No. 142,請勿轉載,謝謝!
 
 
 
一 個軀體的死亡成就一個靈魂的重生,這並非《阿凡達》(Avatar)首創的專利,事實上早在《魔鬼終結者》(The Terminator)前兩部曲,「世界之王」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就曾分別藉由救世主約翰.康納之父凱爾瑞斯及終結者T-101的死亡,建構出如此世界觀。而後《異形第二集》(Aliens)與《鐵達尼 號》(Titanic),無疑持續將這樣的中心概念發揚光大。
 
如果沒有傑克犧牲肉身自我的儀式,自然亦無蘿絲往後豐富自主人生的開 創。《阿凡達》同樣以此為原點加以延伸發揮,同樣名喚傑克的主人翁是頂替意外過世的兄弟參與「阿凡達計畫」的身障退伍軍人,藉由進入睡眠以心智操控人類與 納美人DNA混種的三公尺媒介「阿凡達」,企盼贏得納美人的信任而獲取潘朵拉星球寶貴情資。詹姆斯.卡麥隆將《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末代武士》(The Last Samurai)等片所描述在地與文明的對抗加以延伸改編,讓《阿凡達》隱隱成為一則「後伊戰年代」個體意志反對全球化與資本化的寓言。傑克因為逐漸認同 納美族而對自己的立場產生質疑,多重的替身身份進而激發傑克自己的「主體性」思考(與全片強調萬物平衡的能量世界觀形成意義上的呼應)。不過,由於傑克的「以身殉道」是穩賺不賠的投資(進入阿凡達後是如此強大超能,對比現實世界的不良於行), 以致他在潘朵拉星球所造就的種種神話少了共鳴與感動,加上劇本對於傑克穿梭於夢境(潘朵拉)與現實(人類世界)之間而逐漸轉變信仰的過程處理得太草率又理 所當然,層次上的籠統與外部政經脈絡的一廂情願遂影響了故事的說服力,與《駭客任務》(The Matrix)、《攻殼機動隊》、甚至《空中殺手》精彩的空間論述相比,委實令人失望。
 
《阿凡達》以科幻設定包裝美國核心價值,它政 治正確、保守謹慎、樂觀而天真,詹姆斯.卡麥隆重新格式化了3D視效之於電影的指標性成就無疑將永留影史,可惜他卻忘了一部史詩的格局其實是由一層一層細 微的深刻的矛盾的曖昧的轉折、以及適度的留白所堆疊出來的。卡麥隆只重視造型、美術、視效等外部細節,然而這樣的用心良苦卻無法連結到影片的內在意識,讓 《阿凡達》只是滿滿的、數大就是美的算計與總合,太多似曾相識的元素與自我重複,太少開創性視野與觀點的探究。雪歌妮.維佛〔Sigourney Weaver〕飾演的葛蕾絲博士猶如自我複製《迷霧森林十八年》(Gorillas in the Mist: The Story of Dian Fossey)中的經典演出,而她與飾演女飛官的蜜雪兒.羅里葛茲(Michelle Rodriguez)兩個堅毅的女性角色面對利益至上的龐大體系的絕不妥協,則像是《異形二》的再現。更令人失望的是,卡麥隆在這部片中徹底忘了影像調度 的魔力,無論傑克初次以阿凡達身形進入潘朵拉世界的振奮之情,還是馴服靈鳥後迎風飛翔的寫意,或者以納美族傳說中的幻影騎士身份號召大家群起反抗的關鍵時 刻,調度上絲毫未見史詩電影該有的壯闊氣勢與靈光,不僅遠遠比不上彼得.傑克森(Peter Jackson)的《魔戒三部曲》(The Lord of the Rings Trilogy),甚至相較將近二十年前卡麥隆自己的《無底洞》(The Abyss),都還顯得淺薄、缺乏複雜度且無趣許多。
 
《阿凡達》票房超越了《鐵達尼號》,讓卡麥隆成功保住「世界之王」地位,但是再過個十年、二十年,它將被擺放在影史的哪一個位置?卡麥隆是否真超越了卡麥隆呢?我禁不住暗自質疑。
 
 
  
 《阿凡達》已發行DV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