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rt-locker-kathryn-bigelow-1.jpg

本文原刊於《電影欣賞季刊》No. 143,請勿轉載,謝謝! 
    
  
       
戰 地記者出身的編劇馬克.鮑爾(Mark Boal)在2004年將自己跟隨拆彈小組進駐伊拉克的所見所聞寫成一個劇本,以駐守巴格達的美軍中一群專職拆彈任務的志願兵服役心境為故事主軸,最後這 個劇本落到擅拍男性情誼的凱瑟琳.畢格羅(Kathryn Bigelow)手中,成為「後九一一年代」最獲評論肯定的伊戰電影,凱瑟琳.畢格羅更是打破影史記錄成為首位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女性。 
  
持 平而論,《危機倒數》(The Hurt Locker)未如山姆.曼德斯的《鍋蓋頭》(Jarhead)那般一針見血戳破戰爭與人性對應下的荒謬本質,俐落緊湊的視覺節奏以及對於男性情誼的細膩 刻劃又早已在凱瑟琳.畢格羅前作《驚爆點》(Point Break)、《哈里遜福特之K-19》(K-19: The Widowmaker)中有過深刻展現,莫非只因此片推出時機恰巧搭上歐巴馬逐步自中東撤兵的新聞效應而被過份推崇?事實上,凱瑟琳.畢格羅另闢蹊徑將這部伊戰電影提升到更普世的大哉問層次,亦即人生在世的自我定位與存在價值,想必才是《危機倒數》得以超越描述二戰結束後負責拆彈的前德軍心境的《十秒下地獄》(Ten Seconds to Hell, 1959)及以英國角度看二戰的經典BBC連續劇《拆彈組》(Danger UXB, 1979),獲致更多認同的關鍵所在。 
 
傑 瑞米.雷納(Jeremy Renner)飾演的拆彈狂軍官飛蛾撲火般的偏執心態,不僅成為本片最耐人尋味的重點,同時也為小布希年代的中東政策作了最傳神的註解。此角甚至還與喬 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在《型男飛行日誌》(Up in the Air)中所飾演懼怕「降落」的中年男子一角相輝映。一個是蒐集被拆下的炸彈引信,一個是累積飛行里程,旁人看似無意義的舉動,之於他們來說卻是存在的唯一明證。兩人一度皆被迫轉換生活型態,偏偏所謂的「正軌」卻令他們倍感茫然,在缺乏寄託與依據而倍感失落之下,他們最終還是決定以一種赴義般的、英雄式的、沒有退路的悲劇姿態,重返那片無邊無際的虛無。 
 
《危機倒數》最後那場無法拆卸的炸彈,在服役輪值時間的倒數、生命的倒數、引爆的倒數之下,無從選擇地終結了脆弱的人性與生命。這是全球化年代最不可思議的超現實風景,也是好萊塢主流敘事之下最勇敢的一次變形,更是一部顛覆傳統大美國主義與既定「英雄之旅」框架的成長電影,它不積極、缺乏正向思維、甚至病態且過度偏執,然而它卻反映出一股不容否認的真實,為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做出最尖銳無畏的總結。  
  
  
 
《危機倒數》已發行DV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