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全文請點閱這裡

 

這是「再見豬哥亮」系列文2之 2, 前篇2-1專談《大釣哥》電影,這一篇則是談豬哥亮現象。

我寫的《大尾鱸鰻》影評

我寫的《大顯神威》影評

我寫的《雞排英雄》影評

我寫的《大稻埕》影評

 

現實生活的豬哥亮的犯錯與失格,為電影的豬哥亮提供了最豐沛的故事骨血和情感溫度,而身為觀眾的我們抱著重溫(餐廳秀)舊夢的心情進到戲院,在開懷大笑的同時,也藉由觀看這位電影中的父親的悔改與彌補,取得了某種心理上的優越感,進一步對他達成一種帶著憐憫的認同,於是一個「國民老爸」ICON就此成型——他非常容易犯錯,但卻知過能改;他集小奸小惡小貪小淫於一身,卻又本質善良敦厚溫暖,而且還誓死捍衛傳統價值的平凡父親形象。他是這樣一個去神化又充滿瑕疵的父親形象,不可思議地收服了台灣戰後橫跨半個世紀的觀眾,超越不同世代,創造出共通的集體記憶。

  

繼續閱讀請點閱這裡

 

arrow
arrow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