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的志願是拿奧斯卡影帝,有人的志願是摘下金棕櫚、笑傲小金人,有人的志願則是踏上紅毯享受兩旁的歡呼。那我呢?好像從高中「正式」迷上電影以來,我的志願一直就是當金鐘獎與金馬獎的評審。不過,在願望還沒機會實現之前,有幸來本屆金穗獎的「部落格達人評審團」參個一腳,也是很不錯。反正都有個「金」字。
老實說,當評審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因為必須忍受太多讓我坐立難安的電影。幸虧主辦單位電資館為了落實網路寫手們的宅宅本色,很體貼地把入圍的DVD全數宅配到府,讓我們可以窩在電腦前輕鬆地看片作筆記。累了可以瞇一下,可以喝個水,可以上個廁所,甚至出去慢跑個三圈再回來續攤……。
今年正逢金穗獎三十而立,據說參展影片的平均水準有提昇起來,而事實上觀賞完入圍六大類總計三十六部的短片後,我的驚喜還真不少哩。這裡我要特別定義一下,我所指的驚喜,就我個人來說,算是一個「絕對」值,而非一個「相對」值。換句話說,並非因為我憐憫國片,在把國片標準放得很低的情況下,才勉強自己硬是去「擠出」一些驚喜。
要如何從三十六部候選短片中,挑出我個人以為最最值得,最最應該被肯定的短片?我想作品的完成度(完整性)毫無疑問是最重要的。從五分鐘到五十五分鐘,在有限的時間裡完整地表達一個概念,完整地說好一個故事,對於一名有志從事影像創作的人來說,無疑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從「完成度」來看這次金穗獎的三十六部作品,我以為《天黑》、《Hiya》、《遺忘的寶藏》、《綠的海平線》、《愛你一萬年》、《我們的時光》最是讓我滿足。
說到完整性,我一定要提一件讓我耿耿於懷的事。就是去年已經在女性影展放映過的《娘惹滋味》(片長78分鐘)與《雲的那端》(片長102分鐘)為了參展,特地製作了六十分鐘的「短版」(就跟去年《愛的麵包魂》一樣)。老實說,我對這樣的作法頗不以為然。但或許無可避免的,這其實凸顯了台灣影視資源的貧乏短少,悲哀到連長片都必須削足適履來分一杯羹。
在看《雲的那端》之前,我完全不知道這部紀錄片有「完整版」,它的短版的確「震撼」到讓我無以復加,大概是吳乙峰的《生命》之後,最讓我「難受」的一部紀錄片,但我仍舊以為,它不是一部完整的電影。尤其最後三分之一(蕭美玲逐漸發現錄像與真實間差距對於私生命的衝擊這部份)的過份跳躍,讓我感覺「很不過癮」,一查之下才知道,果然「長版」可是足足多了四十二分鐘。再以我去年就看過的《娘惹滋味》78分鐘長版為例,我嫌它太短,最後十分鐘更是完全缺乏情緒上的醞釀與鋪陳。倉倉促促、呆板得毫無神采的謝幕,幾乎要摧毀掉整部電影前半段所經營出來的趣味與潛力。既然如此,我又能期待短版《娘惹滋味》有何說服力?
再來,金穗獎既然是要鼓勵新銳導演的創作,我會很期待在這些短片中,看見威猛的「生命力」,以及原汁原味的「在地情感」。所謂的在地情感,未必等於「台味」,未必非要以方言或閩南語發音,未必非要帶到台灣民俗傳統或風景名勝。我真正在意的是,身為一名創作者,他如何透過藝術創作去實踐他的主體性,去真誠地表現他的獨特性吸引力?他如何以個體經驗歷史為核心,向外擴張發展,嘗試去捕捉自身所處當下種種(可以是台灣,當然也可以是美國,或者是想像虛擬的幻境),予以重製、再現、合成……?創作者的獨特觀點構思來自天賦與sense,創作者的心態與技術則有賴後天的努力、謙卑與自覺,當然還包括最重要的,澎湃的熱血。就這點來說,不止今年一系列「台灣心、本土情」紀錄片表現亮眼,劇情片部份也驚喜不斷,包括《天黑》、《遺忘的寶藏》、《Hiya》、《草木戰役》、《我愛小魔頭》都應該記上一筆。
最後,我非常堅持一部成功的作品,必須要有一個充滿吸引力的開場,以及讓人餘韻不絕的收場。套用一句LKK的廣告詞,「這樣才抓得住我」。光有一個精彩的概念,卻缺乏去執行它的能力,最後往往容易墜入自溺的深淵,語焉不詳且硬得紛雜難以進入狀況(很顯然實驗纇短片最容易產生類似問題)。此外,以更敏感更小心的態度去豐盈這個創作的中心概念,好好去鋪陳、發展細節,這樣整個調度與故事進展才不至於被「概念導向」給綁架而失之蒼白空泛。換句話說,一方面我是要強調劇本的紮實度與重要性,另一方面更是強調「有Sense的調度」。這部份以《天黑》、《Hiya》、《愛你一萬年》、《頭七》、《我們的時光》最是令我滿意。
本文的最後,且讓我在「部落格達人推薦獎」決選會議之前,先行貼出屬於我的「個人評審結果」,與大家分享。
我的「部落格推薦獎」:《天黑》
我的前三名:《天黑》,《Hiya》,《遺忘的寶藏》
最佳劇情影片:(從缺)
最佳劇情DV:《天黑》
最佳紀錄片:《綠的海平線》
最佳動畫片:《遺忘的寶藏》
最佳實驗片:(從缺)
最佳學校團體作品:《我們的時光》
最佳導演:賴文軒《Hiya》
最佳技術:《綠的海平線》攝影、配樂、剪接、旁白
最佳雙人表演:張榕容、黃裕翔《天黑》
最佳單人表演:楊振宜《沈貴妃》;莫愛芳《娘惹滋味》;周曼青《頭七》
最佳團體演出:《我們的時光》裡的一家人
特別提及:簡士耕&北村豐晴(《愛你一萬年》編劇),劉吉雄(《綠的海平線》、《小三的金瓜雜煮》、《草木戰役》攝影)
最佳遺珠:姜秀瓊《跳格子》(本片未報名);張盈惠《隧道》(本片有報名未獲入圍)
第30屆金穗獎入圍影片等詳細資料:http://blog.sina.com.tw/30gh/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