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開眼e週報

http://www.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asp?action=content&vol=082&page=c01

請勿轉載,謝謝!







這幾年來三大影展廣邀HBO的自製電影參加正式競賽,《心靈病房》(Wit)、《走私海洛英的少女》(Maria Full of Grace)、《泣血四月》(Sometimes in April)角逐柏林影展,《美國暴力學校(大象)》(Elephant)、《彼得謝勒的生與死》(The Life and Death of Peter Sellers)則入圍坎城影展。事實證明,HBO的自製電影果真是品質保證,《走私海洛英的少女》不但讓首度演戲的哥倫比亞美女拿下柏林影后、更挺進奧斯卡入圍名單,而《美國暴力學校(大象)》甚至風光摘下金棕櫚大獎…。只可惜這幾部影展名片難獲台灣片商青睞,影迷們除了寄望金馬國際觀摩展以外,就只能望穿秋水苦等HBO電影頻道播映了。不過HBO也夠狡詐,把一籮筐好康的壓箱寶(尤其自家的自製電影)全都安排在今年暑假才正式引進台灣的「HBO數位電癮組」三個數位頻道中播放,目前看到的片單除了《泣血四月》與《彼得謝勒的生與死》以外,還有日舞影展最佳影片《小人物狂想曲》(American Splendor)及愛爾蘭種馬柯林法洛挑戰內斂戲路的《末世之家》(A Home at the End of the World)…,不過請記得,想看這些優質獨立佳構,你得先付出額外費用>.
.《泣血四月》Sometimes in April

看《彼得謝勒的生與死》時,我忍不住抱怨台灣的電影人總是缺乏改編名人傳記的勇氣;看《泣血四月》時,我則很納悶為什麼台灣的影像創作者很少(不是沒有)從台灣歷史去取材,總是逃避性地選擇把真相封存在這島上人民的記憶深處。偶爾難得有些不怕死的人去探觸這層禁忌,一旦立場尖銳了一點(例如連續劇《台灣百合》),就會被一群可怕的媒體人與政客罵到臭頭,甚至莫名其妙被扣上「撕裂族群」的大帽子。或許到頭來,最該怪的還是那群無聊的立委與隨之起舞的媒體人吧。在這個倒扁挺扁亂成一團的多事之秋,台灣人真的需要多看幾次《盧安達飯店》及《泣血四月》(不妨拿去凱格達蘭大道靜坐現場播放),或者十月即將登場的「和平影展」可以考慮一連播放這兩部電影並舉辦座談,讓太容易激動的台灣觀眾好好思考一下「J X B X S Z D D L L(將心比心是最大的倫理)這十個字的真諦」。



相較於五月才終於在台灣院線上映的《盧安達飯店》把故事重心放在飯店內唐奇鐸的救援舉動,《泣血四月》這部把「飯店外」大屠殺慘況詳實呈現的通俗劇無疑具有更廣闊的格局。自編自導的海地導演拉吾佩克,以平穩的調度、刻意的對照、以及更慘烈的影像,描述一對胡圖族親兄弟大屠殺前後的際遇。溫和的哥哥是胡圖軍人,大屠殺爆發後欲前往盧安達飯店避難;激進的弟弟是廣播名嘴,因為政治立場不同而與兄長決裂,十年後仍在監獄中等待審判。《盧安達飯店》以唐奇鐸一家人順利逃出劃下句點,《泣血四月》則把時間拉長到大屠殺發生的十年後。與《盧安達飯店》類似的是,《泣血四月》亦藉由黛博拉溫姬飾演的美國代理非洲事務的助理秘書之口,說出美國(白人)道義上的責任(尼克諾帝與瓦坤菲尼克斯在《盧安達飯店》中也具有類似功用),也許說教,卻也象徵著來自白人世界的誠意。



《泣血四月》在結尾的時候,安排了一個充滿象徵性、看似走出陰霾,其實仍強調該勇敢面對真相、正視歷史錯誤的收場。然而族群真的融合了嗎?拉吾佩克拋出了質問,卻無法肯定。他以極其沈痛的語氣告訴觀眾,每年四月的大屠殺紀念日,藉由各種追思活動與各類媒體文獻討論,至少人民將會永遠地記住這樁悲劇。生活在繼續,創傷也在繼續,歷史與記憶在繼續著,悔恨與錯誤也依舊循環著。錯誤也許有被原諒的一天,但絕對不能被遺忘。







附記:

.HBO原創鉅獻官網:

http://www.hboasia.com/signaturecn/



.HBO《彼得謝勒的生與死》九月份播映時間:

http://www.hboasia.com/signaturecn/movie/1257



.HBO《泣血四月》十月份播映時間:

http://www.hboasia.com/signaturecn/movie/95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yan 的頭像
    Ryan

    關於電影,我略知一二……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