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我差不多已經忘了克勞德雷路許的時候,聯影電影公司忽然引進了他在2010年拍的《情海浮生錄》。
雷路許可以說是聯影的福星,當年上映《偶然與巧合》的盛況,至今仍是許多影迷念念不忘的美好記憶,聯影也因此接著引進雷路許與該片女主角愛莉珊卓馬汀尼(也是第四任妻子)合作的另兩部片《男人女人:戀愛手冊》、《女人只有一種》造福影迷,不過這兩部片拍得不怎麼樣,真正刻進大夥兒心底的,還是只有《偶然與巧合》。我還記得自己瘋迷《偶然與巧合》到進戲院看了兩次(比起很多人我算小兒科,但我會進戲院看兩次的片,好幾年才出現一部),收了錄影帶(後來當然也收了dvd),當年去法國玩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去唱片行找原聲帶(當時台灣還沒引進,但也忘了該先去佳佳問一下)。
因為《情海浮生錄》的上映,我才猛然發現,已經好久沒有雷路許的消息。他幾年前的「人類三部曲」不是完成了前兩部《巴黎人》和《愛的勇氣》,拍得如何呢?台灣怎麼都沒有影展或是片商引進(《戰慄小說的秘密》倒是有在2008年金馬影展放映)?對於這個快速轉變的世界來說,他是如此耽溺、歌詠愛情的苦澀與美好,會不會太不食人間煙火了些?近年來,他的作品鮮少入圍凱撒獎重要獎項,也鮮少入圍三大影展正式競賽,他好像自絕於潮流之外,面對這樣一個電影美學不斷被質疑、顛覆的年代,他依舊無動於衷,依舊拍著他那數十年如一日的「男人。女人。戀愛故事」,沈醉其中而毫不厭倦。
上一次看雷路許的長片,是2002年在英國看的《愛,從現在開始》(And Now... Ladies and Gentlemen...),基本上是《偶然與巧合》的變奏,少了點新意,但也還算動人。倒是這期間他參與了兩套合集電影,成績都非常出色。其一是《911事件簿》(2002)第二段,雷路許找了神似《男歡女愛》安諾艾美的法國女星Emmanuelle Laborit(所以說從他選女主角的眼光,略可看出這樣的輪廓應象徵著他心中的女神模型) 詮釋一段無聲的愛情故事。這個女人在一年前參加了專為聾啞人士所舉辦的旅行團來到紐約,因為愛上導遊,選擇留在當地展開與對方同居的新生活,然而愛情的濃 度與甜份,似乎隨著日常瑣碎逐漸消磨殆盡。那日,男人必須出去工作,女人略為不安的反應,令男人誤以為她在吃他因導遊工作需要而與其他聾啞女性接觸的醋, 這段手語對話自然是不歡而散,女人開始在男人的公寓裡用電腦打起分手信,渾然不知離公寓不遠的世貿大樓遭受恐怖份子攻擊……。
電腦上的那封分手信寫著:所以,我對你來說是什麼呢?古老黑白電影中的過氣臨演?賣火柴的小女孩?卓別林電影中的賣花女(意指《城市之光》盲女)?迷失在有聲電影中的啞巴?我寫信給你,因為我無法呼喊……我要離開你了,在你離開我之前,除非有另一個奇蹟出現……。
這封分手信其實是另一種型態的情書。或者說,雷路許的每部電影,宛如一封又一封情書,寫給他深愛的女人(們),寫給他深愛的父母與孩子,寫給他此生最愛的電影,寫給這個世界上各式各樣的愛。同 時也解釋了雷路許影像世界中的不食人間煙火。當戀人們在愛情的旋律中漫舞,往往是自絕於現實世界之外,又聾又啞的,所以,你我又怎有立場批評雷路許浪漫過 頭或是脫離現實呢?對我來說,雷路許跟瓊瑤在某些本質上是一致的,他們都真心地毫無保留地相信,愛情的力量強大到足以征服一切。所以,《911事件簿》這個段落,用世貿大樓的倒塌來挽回一段差點消失的愛情,這樣的傾城之戀,也只有由雷路許拍來,才會具有無比說服力。
雷路許這幾部合集中的短片都很精彩,甚至比他的長片,更簡明精要地闡述了他對於女人、電影和創作的熱愛。《911事件簿》是一例,《盧米埃和他們的夥伴》(1995)以及《浮光掠影--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2007)則是另兩個典範。
《盧米埃和他們的夥伴》是1995年為慶祝電影百歲生日,由40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導演以盧米埃發明的活動電影機(Cinématographe)仿百年前創作情況(長度不可超過52秒,不可同步錄音,只能拍三個鏡頭)所完成的合集電影。雷路許的段落,以一對在草原上相擁熱吻的情侶揭開序幕,背景是老電影風味的大編制管弦樂,鏡頭不動,但這對情侶不斷旋轉(顯然站在轉台上),我們發現原來這對熱吻中男女的外邊有著多組攝影團隊(大大小小各種年代的攝影機和照相機)如彗星般環繞他們旋轉拍攝,他們的熱吻彷彿沒有盡頭,但是限定的時間到了,畫面只能結束,演員和攝影師們都消失了,留下草原上排成一列孤零零的攝影機。何等美妙的短片,雷路許用最浪漫也最淺顯直接的方式,概括了他眼中的電影一百年——創作的熱情與源源不絕的愛。
至於2007年祝賀坎城影展六十大壽的《浮光掠影--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找來35位稱得上是「坎城幫」的大導演們,獻上33段(其中包括兩對兄弟檔導演)屬於他們自己的戲院記憶短片,雷路許以〈Cinéma de Boulevard〉向他自己的父母、向迷人的三十年代歌舞片、向永遠的歌舞年代巨星琴姐與佛雷致敬。從開場如沐春風的溫馨無限,到半世紀以後年老的母親獨自上戲院看電影的唏噓感傷,寶刀依舊未老,是該合集中僅次於侯孝賢的〈電姬館〉的神作。
〈Cinéma de Boulevard〉開場,雷路許的旁白就告訴觀眾,可以用五段故事來回味他父母的故事。第一段的時間是1936年,戲院裡的男人轉頭對著坐在身邊的女人唱起〈Cheek to Cheek〉,銀幕上演的是琴姐與佛雷的《禮貌》(Top Hat, 1935),這是一段愛情的開始。時間迅速地跳到1937年雷路許出生,從受孕到成長,電影院猶如另一個子宮,帶給他鄉愁、溫暖與啟發。然後,時間快速地穿越了1943年而來到1957年,《雁南飛》如詩如畫的光影,啟蒙了年少的雷路許,他因此去了蘇聯,用隱藏在夾克底下的攝影機,成功捕捉到鮮為人知的鐵幕生活。九年以後,年方29歲的雷路許以《男歡女愛》在坎城影展摘下金棕櫚獎。〈Cinéma de Boulevard〉 是雷路許獻給父母的影像詩篇,短片的最後,他的鏡頭正對著年華老去的母親,時空遞嬗,景物依舊,銀幕上的畫面依舊,人事卻是已非。雷路許的旁白極其溫暖, 母親的臉上泛著微笑,卻流露淡淡傷感,當時還未滿三十歲的女星奧黛麗達娜的老妝似乎畫得不太自然,但她噙著淚水的眼神,卻是明晰堅定直到永久。雷路許在短 片的最後,透過字卡謝謝他的爸爸和媽媽,簡單幾個字,盈滿無限深情。這部短片完成之後沒多久,雷路許和愛莉珊卓馬汀尼的婚姻也走到了盡頭,我不太清楚箇中 原因,只知道奧黛麗達娜取而代之成為他電影中的女神,接連出任《戰慄小說的秘密》與《情海浮生錄》女主角。
我想,奧黛麗達娜之於雷路許合作過的其他女星,應該具有相當獨特性的存在。她在〈Cinéma de Boulevard〉和《情海浮生錄》所扮演的角色,其實是雷路許的母親(兩部片最後的面部特寫鏡頭,甚至相當類似)。〈Cinéma de Boulevard〉 講的是電影院之於雷路許的私人成長經歷,《情海浮生錄》片名與二戰的故事背景乍看接近雷路許至今最知名的史詩作品《戰火浮生錄》,一個歷經滄桑的法國女性 如何從義大利、法國到美國又浮沉回歸法國,她的烽火愛情歷程又如何與電影院糾結纏繞,然而故事結構與中心思想,卻又悄然呼應雷路許在台灣藝術電影院放映數 月欲罷不能的代表作《偶然與巧合》裡頭那句震耳欲聾的名言,越大的不幸越值得去經歷。而且《情》和《偶》兩片的男女主角都宛若平行線(雷路許刻意跳躍時序),直到故事最終才終於真正相交,男主角甚至都有彈琴向女主角求愛的片段(也和〈Cinéma de Boulevard〉戲院中的男人對著鄰座女人唱歌遙相呼應)。
越大的不幸越值得去經歷,或許也可作為雷路許諸多作品的總結。雷路許最傑出的電影,從《男歡女愛》、《戰火浮生錄》、《美麗的故事》、《悲慘世界1995》、 《偶然與巧合》到《情海浮生錄》,無論故事設定時空背景或是格局大小,從個體到整個國家民族,每個男人、女人,唯有歷經顛沛流離,終能輾轉踏上彼岸應許之 地。雷路許總是以非常行雲流水的方式,透過歌謠、舞蹈、管弦樂華麗地轉身過場,彷彿一切傷痛,小至情愛得失,大至生死契闊,種種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與重, 猶如一曲接著一曲的波麗露舞曲,在無盡迴旋中獲致撫平。
《男歡女愛》的男人、女人與揮之不去的傷痛往昔,構成了雷路許最核心的原型(《男》片女主角安諾艾美也在《情海浮生錄》客串了一角)。然後,那些男人與那些女人,在歲月長河中載浮載成,成為了《戰火浮生錄》、《美麗的故事》與《悲慘世界1995》。雷路許的猶太血統,難忘的戰爭歲月童年,以及電影院裡既美好又恐怖的回憶,加上對於愛情的個人經驗投射,為他的作品烙上了獨特的個人標記。就這點來說,雷路許似乎又與波蘭斯基雷同了。這樣說好了,雷路許過於煽情又浪漫感傷的耽溺,與波蘭斯基的凜冽悲觀或許歧異,但那種終其一生不斷透過拍片自我療傷兼告白的創作態度,卻又殊途同歸。
由此而觀之,自《偶然與巧合》以降,雷路許諸多作品裡強烈的自我投射,甚至攝影機極具自主意識的「在場」,便顯得格外耐人尋味。例如《情海浮生錄》在最後關頭登場的那位帶著攝影機前往蘇聯遊歷的青年,與雷路許本人神似的外貌(由雷路許的親生兒子飾演),洩漏了這個角色的自傳性投射(電影開場字卡就說了,劇中人與真實人物的相似均非巧合,擺明故意對號入座),但有趣的是這個象徵著年少雷路許的青年,卻是以一種疏離的旁觀者身份,拿著攝影機對準象徵著雷路許父親和母親的角色拍攝。看似涉入實則抽離,既冷靜而又興奮,令《情海浮生錄》在虛構與真實、自傳而又編纂的邊緣游移。
又或者,例如《偶然與巧合》裡頭那台攝影機,既記錄了 女主角甜蜜生活,也見證了那場關鍵性的逆轉,以及後續的自我療傷之旅,後來一度輾轉落入陌生男子手裡,再戲劇性物歸原主……,陌生男子原是錄像藝術工作 者,他巧妙將肢體表演與錄影機中的生活影像結合起來,或虛或實,恣意穿梭。表面上,他創造了一場精彩的視覺藝術,往再深一層探測,雷路許以這樣炫目繽紛又簡單易懂的方式,借用了藝術,辯證人生如是。
電影,就是讓不可能的變成可能,同時也讓真實顯得更真實更具說服力。許多人的生活枯燥乏味,終日等待奇蹟未果,而電影本身恰好就代表了一種難以言喻的奇蹟,以此作為無路可出的苦悶平凡人的慰藉與幻想。雷路許的電影中總是不乏奇蹟的出現,當然你也可以把他們稱作「偶然與巧合」,或者因緣際會的「宿命」。
《盧米埃和他們的夥伴》他執導的段落裡,一台台不同年份的攝影機和劇組人員,隨著華麗旋轉鏡頭逐漸揭露,也就在那一剎那,影像作為奇蹟的背後真相,逐一被拆解開來。《911事件簿》他所執導的「傾樓之戀」最終轉悲為喜,更是再一次確認了奇蹟發生的可能性。至於《浮光掠影--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的〈Cinéma de Boulevard〉,雷路許索性將電影院和銀幕上的影像作為串場,以此借喻奇蹟如何成就一段姻緣;銀幕上目眩神移的美好影像,又是如何令年幼的雷路許魂牽夢移,就此改變他的一生。
攝影機,是雷路許的另一雙眼睛,總是如此深情地凝望這個世界,散播點點滴滴的愛。《偶然與巧合》和《情海浮生錄》宛如一場又一場奇蹟接力之旅,自雷路許的心和腦出發,跨越時空和洲際,幻化成為黑暗空間裡各式各樣的美麗,與銀幕前的觀眾相會。愛情、電影、你的我的雷路許的人生,就此合而為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