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麗士大人》的劇情篇幅是王小棣前幾齣作品的兩倍長度,表面上描述三名年輕警專生從受訓到分發十年之間的戲劇性際遇,內在則是以寫實的角度分別從基層警察、中央警政高層、地方權力結構、產商勢利背景等四大面向切入,準確而尖銳地試圖去歸納出當代台灣社會的底層與高層之間,看似歧異卻又隱隱殊途同歸的共同悲情、絕望與希望故事架構與討論面向與《45天空下》近似)。三條主線並非唯三焦點,劇情中的每一條線都被賦予主體性與尊嚴,幾乎都可稱之為貨真價實的「當然主線」。無論是首善之都的逃家少年還是國境之南的工廠阿嬤、檳榔西施,即使他們在全劇只佔了不到半小時的戲份,也絕非為了襯托三名主人翁而無端生出的配角,他們有自己的宇宙、有屬於他們自己的觀點、有自己的生命歷史、有自己的思想與規劃、他們支配自己的命運,為自己的每一個抉擇負責。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icx_fsen5117220616.jpg

桑瑪斯小鎮(Somers Town) 應該算是我頗熟悉的地方,一方面是我有個朋友就住在那附近,更主要的原因在於我每次從Leicester坐高鐵到倫敦,終點站正是聖潘克拉斯車站,而桑瑪 斯小鎮恰好就位在聖潘克拉斯車站、因《哈利波特》小說電影而聞名遐邇的國王十字路車站、以及尤斯頓車站之間。由於2007年歐洲之星路線改經此鎮,讓原本 的舊車站有了改建的機會,事實上我每回造訪倫敦,從聖潘克拉斯車站一走出來,還真每次都有一種「變了好多」的感覺。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面對沛然莫之能禦的藍光風暴,現在談DVD似乎有點不合時宜,不過有些片子以後到底發不發藍光實在無法說個準,所以難得的片還是先敗了再說。(往年片單在此。「我的2008」系列文在此)。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面對沛然莫之能禦的藍光風暴,現在談DVD似乎有點不合時宜,不過有些片子以後到底發不發藍光實在無法說個準,所以難得的片還是先敗了再說。(往年片單在此。「我的2008」系列文在此)。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picx_fWel8118561601.jpg

.《與巴席爾跳華爾滋》Vals Im Bashir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TY-陳博宇.jpg

賈樟柯曾以他個人的獨特與敏感,將三峽大壩本身的歷史背景與意義以及不斷從廣播、電視、某路人甲等口中冒出來的流行歌曲與新聞片段等他個人最擅長的文化符號鑲嵌混合,溶進寫實與超寫實交錯的《三峽好人》中,傳遞那一層又一層的冰冷與疏離。相形之下,張僑勇(導演專訪在此)所導演的《沿江而上》則是透過一名十六歲女孩余水及十九歲男孩陳博宇在豪華郵輪「維多利亞號」上南轅北轍的實習經歷,一方面不動聲色帶出三峽大壩工程之於在地居民的實質上與精神上雙重意義(同場附贈壯麗的長江美景),一方面則是從中挖掘在政經脈絡影響下早已扭曲變形的底層困境與文化民情(這樣的切入與態度觀點,令我想起周美玲那部在荒謬悲情中滲透出希望的《極端寶島》)。《沿江而上》充滿著一股悲憫溫暖的人道關懷,同時不忘一針見血點出某些問題的癥結所在;張僑勇的態度溫和謙遜,在一派草根親切的紀實影像裡,最終竟能完美地堆疊出如此驚人的格局。這是一部史詩般的紀錄電影,真的非常感動遠流智慧藏在今年初勇敢地發行了台版DVD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TY-陳博宇.jpg

.《沿江而上》Up the Yangtze
賈樟柯曾以他個人的獨特與敏感,將三峽大壩本身的歷史背景與意義以及不斷從廣播、電視、某路人甲等口中冒出來的流行歌曲與新聞片段等他個人最擅長的文化符號鑲嵌混合,溶進寫實與超寫實交錯的《三峽好人》中,傳遞那一層又一層的冰冷與疏離。相形之下,張僑勇(導演專訪在此)所導演的《沿江而上》則是透過一名十六歲女孩余水及十九歲男孩陳博宇在豪華郵輪「維多利亞號」上南轅北轍的實習經歷,一方面不動聲色帶出三峽大壩工程之於在地居民的實質上與精神上雙重意義(同場附贈壯麗的長江美景),一方面則是從中挖掘在政經脈絡影響下早已扭曲變形的底層困境與文化民情(這樣的切入與態度觀點,令我想起周美玲那部荒謬悲情中帶著希望的《極端寶島》)。《沿江而上》充滿著一股悲憫溫暖的人道關懷,同時不忘一針見血點出某些問題的癥結所在;張僑勇的態度溫和謙遜,在一派草根親切的紀實影像裡,最終竟能完美地堆疊出如此驚人的格局。這是一部史詩般的紀錄電影,真的非常感動遠流智慧藏在今年初勇敢地發行了台版DVD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死亡筆記本:L》L: Change the World
本片自然算不上是向來很愛談「怨靈與水」的中田秀夫最個人風格的代表作品,但也絕非僅只是一部跟風投機的續集。少了原著的綁手綁腳,少了討人厭的夜神月之後,這部番外出乎意料比前兩部本編順暢且可親許多。雖說仍舊有許多死忠書迷嫌棄本片只是賣座影片續集迷思之下的多餘產物,但我覺得本片重返L死前的二十三天,嘗試從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迷人角色「」(釋放)出更多的人性果汁,其實可以視為一個完全獨立的新產品。 L的封閉、L的堅持、L與兩個小孩之間逐步形成的同盟關係,是這麼細膩而動人,就算這個番外L與原著L的脈絡歷史有所差距,又如何呢?天才童星福田麻由子的表現真是威力無窮,我尤其喜歡她要L別駝背直著身子走路那場戲,因為這個梗成全了L那極其動人的「最後身影」。松山研一三度詮釋L一角,可謂信手拈來毫不費功夫,這回角色的心境波動幅度相形巨大,L嘗試著把腰桿挺直(象徵企圖「回歸正常」)的動作,既是對於兩個孤兒「善意溫暖的示範」,也是對於自身天賦充滿無力感的態度反射;而那不自覺微微上揚的嘴角,則是讓L有了更立體且熾熱的溫度。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