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May 02 Mon 2005 04:28
【2004EIFF】英國電影篇(Introduction)
自1993 年起,每屆愛丁堡電影節都會頒發有獎金的「年度最佳新英國電影」(The Michael Powell Award For Best New British Feature Film),一方面紀念偉大的英國導演麥可鮑威爾,一方面更是為了提拔具藝術開創性的本土新銳導演。


- Apr 29 Fri 2005 05:29
傾不了城的愛
- Apr 18 Mon 2005 19:38
革命‧性‧迷宮 -- 貝托魯奇的《巴黎初體驗》(下)
- Apr 16 Sat 2005 20:24
留不住那片情
01從韓國的《緣起不滅》、美國的《手札情緣》到日本的《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還有那一卡車的寶萊塢電影,羅曼史電影的魅力,在於總有能力散發一股老套、卻又如沐春風的苦澀辛酸與美好,在於有辦法在黑暗空間中淡淡地發酵,讓有類似經歷的觀眾因為感同身受而輕聲啜泣,更讓沒有類似經歷的觀眾自我幻想暗爽一番。
- Apr 11 Mon 2005 03:12
革命‧性‧迷宮 -- 貝托魯奇的《巴黎初體驗》(上)
- Apr 03 Sun 2005 09:19
2004港片拾遺 --《小白龍情海翻波》&《追擊8月15》
- Mar 31 Thu 2005 21:06
留校查看中

美國獨立製片近十年一片成名的新銳導演不少,其中亞歷山大潘恩(《歡迎光臨娃娃屋》、《愛我就讓我快樂》的怪咖導演塔德索隆茲也不錯)是我最為看好的。從處女作《天使樂翻天》開始,作品部部充滿生猛創意,技術上更是日漸溫婉成熟,《尋找新方向》就是一次絕佳示範。至於尼爾拉布(《惡男日記》永遠是經典)、保羅湯瑪斯安德森(最愛《不羈夜》)、大衛歐羅素(我還是最愛他的《風騷老媽》Spanking the Monkey)、韋斯安德森(《脫線沖天炮》Bottle Rocket真的讓我經豔)、蘇菲亞柯波拉(《死亡日記》The Virgin Suicides)及馬克佛斯特(一直想看他的《Everything Put Together》)以獨立小品成功打下江山後,後續作品資金一部比一部多、卡司一部比一部強…似乎感覺也不再那麼「獨立」,尼爾拉布大概是這群人之中比較悲慘的實例,希望比較資淺、還未成氣候的大衛凱利(《怵目驚魂28天》)及Miguel Arteta(《恰克與巴克》),能有好的發展。
- Mar 29 Tue 2005 09:44
天后太縱情
- Mar 22 Tue 2005 19:25
Au revoir les enfants(下)
- Mar 17 Thu 2005 19:21
Au revoir les enfant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