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把這篇看成「插播」。

    
《舞動心靈》Inside I’m Dancing是本屆愛丁堡電影節中唯一入選「Gala」單元,而未參與年度最佳英國新電影評選的英國片。依我推測,也許是片商不願意加入競賽,怕沒得獎反倒影響票房吧?
    
愛爾蘭導演Damien O’Donnell以《東方就是東方》East is East在英國崛起,這部鎖定印巴裔英國人所面臨的文化衝突的悲喜劇,在九0年代末期所掀起的旋風,並不輸《猜火車》、《舞動人生》,可惜台灣並未引進。不過Damien的前作《心之園》Heartlands已在台灣發行首輪DVD,這部描述一個倒楣男人騎機車翻山越嶺追回真愛的公路電影,把英國中部的田園風光及小鎮人情做了一次溫馨的結合,值得找回來看看。
    
《舞動心靈》跟幾年前的法國片《國道七號》Nationale 7、挪威片《他傻瓜你聰明》Eeling及英國片《飛翔理論》The Theory of Flight一樣,都是以身障人士為主角,不再是那麼「政治正確」地宣揚殘而不廢,反而花了不少功夫去描述身障人士適應社會的悲苦酸喜,尤其都碰觸到他們對「性」與「愛」的態度。成功的選角,是《舞動心靈》迷人的關鍵。佔戲最重的新人Steven Robertson、演過Hallmark影集《沙丘之子》Children of the Dune的James McAvoy,還有以《少爺返鄉》崛起的英倫甜心Romola Garai,三個年輕人之間的化學作用極為成功。較可惜的是,隨著片子近尾聲葬禮的結束,死亡與重生的啟發發展得有點有氣無力。

     
《舞動心靈》有著Damien一貫的輕盈中夾雜悲傷。不像《國道七號》或《他傻瓜你聰明》,努力把身障的「特殊」拍成若無其事的平凡,也不像《飛翔理論》有點避重就輕地處理健康的看護與身障女孩間介乎愛情的模稜地帶,Damien三不五時灑狗血的煽情手法、毫不避諱而精準地在好些節骨眼上「製造」衝突的勇敢,居然沒讓電影變得庸俗不堪,還頗紮實、尖銳地觸動了人性裡殘酷的溫柔,也順利騙了戲院裡的觀眾不少淚水,最後理所當然地成為本屆愛丁堡電影節的觀眾票選獎得主。
    
    
是的,大部分影展都會設有觀眾票選,不過往往票選得主都不會是藝術成就很高的曲高和寡之作。我一直沒搞清楚愛丁堡電影節的觀眾是怎麼參加票選的,是像金馬一樣散場後投嗎?分數又是怎麼算的?觀眾多的場次跟觀眾少的場次,是否有做啥加權計分之類的呢?我至今仍沒搞清楚。我只知道,最佳影片是從「Gala」及「British Gala」中票選出來的,這對其他單元的觀摩片不是很不公平嗎?畢竟本屆影展最棒的作品,我覺得大多來自「Director’s Showcase」及「Rosebud」。
     
順便附上自1997年起,觀眾票選最佳影片得主清單。看來英國人自己蠻捧英國電影的場,八部得主裡,英國自家人佔了五部(1997,1998,2000,2003,2004)。看來台灣片商也蠻捧觀眾票選獎的場,除了《Afterlife》及《舞動心靈》這兩部新片以外,其他六部全都有上過台灣院線(《末路小狂花》在金馬演過幾場,後來衛星電視也播出了)。
   
2004《舞動心靈》Inside I’m Dancing
2003《Afterlife》
2002《末路小狂花》Rabbit Proof Fence
2001《艾蜜莉的異想世界》Amelie
2000《舞動人生》Billy Elliot
1999《樂士浮生錄》Buena Vista Social Club
1998《脫線舞男》The Full Monty
1997《愛的初體驗》Get Real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yan 的頭像
Ryan

關於電影,我略知一二……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