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請轉寄或轉載,謝謝!
  
  

某甲迷上村上春樹的時候,時報版的村上春樹系列小說都尚未發行。後來賴明珠的翻譯版本大大暢銷,一籮筐大學生開始迷起村上作品。有一天,某甲突然很感慨地對我說,他不再喜歡村上春樹了,因為太流行,因為「太.多.人.喜.歡」…。
  
辦影展本來就是商業行為,這二十年來台灣小眾電影市場的成長、茁壯,配合影展單位越來越嫻熟的商業包裝與行銷手法,讓金馬影展這個冷門祭典搖身一變改賣起象徵精英品味的入場券,這本來就沒什麼不對。影展單位利用時尚行銷與異業結盟來開發新的、更年輕的觀影族群,難道不是辦影展的終極目的嗎?
  
我實在很受不了每到金馬時節,網路上就會有些自稱老影迷的,以很感慨的口吻抱怨,現在金馬跟台北電影節都靠包裝與行銷,勤辦選片指南座談,成了年輕人追求時尚流行的全民運動,然後開始抱怨所謂影展味的淡薄,抱怨粉絲為了追星去搶各場星光紅毯首映票,抱怨影展單位保留位太多,抱怨套票制度不完善…。什麼叫做以前影展味比較濃?以前阿莫多瓦、拉斯馮提爾還沒在三大影展發光放熱,金馬就慧眼放映他們的作品,這就叫影展味比較濃?以前奇士勞斯基還沒拍三色,金馬就邀了他的《十誡》,這就叫影展味比較濃?以前肯洛區還沒拿金棕櫚,《折翼母親》也沒幾個人識貨,這就叫影展味比較濃?而現在,因為拜阿莫多瓦拜肯洛區成了一股潮流,你自己懶得排隊而沒搶到票,就怪買到票的人盲從趕時髦?網路上很多所謂金馬老影迷們的感嘆,以及不滿,是不是源於,他們根本不願意這類原本屬於小眾、特定族群的藝文活動太廣為人知,才好顯得自身品味的與眾不同? 
  
至於追星跟搶票,就以我還算熟悉的倫敦電影節為例來比較好了。今年倫敦電影節的閉幕片是蓋爾賈西亞柏納《火線交錯》Babel來走紅毯,門票即使折合新台幣超過一千五百元,還是早早被搶光。一般日場門票約台幣四百;晚場及週末場次約台幣六至八百;有好萊塢明星來走「紅毯」的特映則一票台幣一千。所以,台灣影迷應該算蠻幸福的,金馬影展舉辦的導演座談,很多都是免費入場(英國可是得買票入場,票價大多台幣六百元起跳,長度一小時或多一點,內容也沒啥特別的);開閉幕片的票價也沒多削你一筆,影迷當然會一窩蜂去搶票追星(這也沒啥不好,追完星還可以大夥兒順便開個網聚,癱瘓年代售票系統兼製造話題),不是嗎?你沒搶到開閉幕片的票,只能怪自己手腳不夠俐落(至於影展單位保留座為什麼那麼多,這不是你可以左右的東西)。
  
金馬影展並不只是專門辦給當年在八德路TVBS大樓排三天三夜搶票的老影迷看的。再者,之所以會有趕影展這個「習慣」(老影迷),不也是從十幾年前跟著「趕流行」中,逐漸演變成「自然」,而培養出來的嗎?真心喜歡肯洛區卻搶不到《鷹與男孩》票的小眾藝術電影狂熱者,難道就比聽了選片指南座談而搶到票可以邀美眉一齊趕流行(其實根本沒看過肯洛區任何電影)的精蟲充腦男,更配得上這張票嗎?
   
很多人的生活並不是只有電影。所以他們當然沒辦法做到所謂自稱「老影迷」要求的,全面關注各類大大小小的影展,去支持內容更精彩的「國民戲院」主題影展或是紀錄片雙年展。他們不可能隨時隨地去注意某某坎城威尼斯得獎導演的作品,何時會在光點或長春或重新開幕的真善美上映(當然他們更不用為所謂「片商片」往後上映的慘澹票房負責,那是片商自己的事),他們只有在金馬時節才想起該去湊熱鬧趕流行,找部電影Update自己的藝術品味,順便嗅嗅影展的獨特氣味。也許他們在兩三年後,會「逐漸」從影展中撤退,但同時間,越來越商業的金馬卻也開發了另一群更新、更年輕的觀眾,然後,在一批接一批的「趕流行」影迷中,總有千分之一有機會「修煉」成殿堂級的狂熱影癡。至於完全退出金馬江湖的觀眾,也仍舊有可能會去真善美或長春看看小眾電影,或是去「光點台北」看看國民戲院的主題影展,或是在百視達看到阿莫多瓦最新作品的DVD,忍不住租回去看,順道懷念當年排了好久的隊,才終於劃到《慾望法則》的票。
 
追求時尚或是跟隨流行,從來都不是什麼壞事。相反地,我們應該對這個現象帶著期許。也許在一波波盲目趕時髦的風潮中,會有幾個影迷受到某某電影的啟發,或許拿起DV嘗試拍片,或許畫出一幅畫,或許找到真愛,或許單純享受一場美好的影音饗宴,或許因為電影太難看而睡了一場難得好覺…。無論你是什麼身份,都不應該藐視任何一張票,以及買那張票的觀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yan 的頭像
    Ryan

    關於電影,我略知一二……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