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原刊於〈新台灣新聞週刊〉第566期「電癮隨筆」專欄,請勿轉載,謝謝!
【聖稜的星光】也在人文情感的抒發之外,落實了一部戲劇所可能達到的社會責任,也就是整部戲所釋放的全面性社會關懷。充滿誠意的製作團隊,除了翻山越嶺讓台灣美景盡收眼底,也把生態保育、土地認同、城鄉發展等向來被台灣連續劇認為缺乏戲劇性的議題一點一點羅織進去。於是,觀眾會很驚訝的發現,管區警察、老榮民(那個蔣公銅像實在是神來之筆)、立法委員、公家機構長官、參訪民眾,各有各的無奈。管區夾在政策與山區居民(尤其是原住民)之間,左右為難;遊客中心的管理幹部,則奔波於問題不斷的下級部屬與官僚文化的上級官員之間,還得撥出時間安撫長期被忽略的家庭成員的不滿情緒;至於當地的原住民,也有自己面對傳統文化消逝,環境保護觀念的演變及社會生活型態所帶來的衝擊等問題要苦惱……。這塊土地上的每個靈魂,都一視同仁地被鏡頭紀錄、關照著。【聖稜的星光】是執著但寬容的,一針見血卻溫和的,光明而非鄉愿的,每個人物的無奈、抱負、怨恨、以至轉變,合力譜出一曲浩瀚的台灣之歌。套句劇中阿光的台詞:「我常在想我的人生會變成什麼樣子,但經歷過這件事後,沒想到我的人生竟然變成一部勵志電影……」。
由於本文已收入《台灣電影愛與死》一書,此處不再全文刊登,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