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宜靜的嘴巴,宜真的手指;

宜靜的長笛,宜真的CD;

宜靜的溫柔,宜真的笑容;

宜靜的假髮,宜真的鏡子;

宜靜的嫉妒,宜真的憤怒;

宜靜的氣喘,宜真的怕水;

宜靜的日記,我們的 -- 十七歲…。





也許《愛殺17》沒有《危險心靈》的全面性觀照,但作為一部商業偶像劇,《愛殺17》的成績仍是讓我驚豔的。對我來說,《愛殺17》不只是一部台灣原汁原味的女高怪談而已,它以驚悚為起點,以私密幽微的心理分析,戳刺家庭、教育、媒體、政治官僚種種醜陋,是絕對能夠與澳洲《吊人岩上的野餐》、美國《死亡日記(Virgin Suicide)》以及《青春電幻物語》(還有瞿友寧的《殺人計畫》)相提並論之作。



寶哥陳世杰負責統籌的劇本,果然是有品質保證的。我想《愛殺17》的編劇小組很可能有從岩井俊二的《青春電幻物語》及瞿友寧的《殺人計畫》,甚至一籮筐日、韓女高怪談類型片(尤其是韓國的《死亡教室》、《鬼戀人(交換日記)》、《斷魂梯》這套「Whispering Corridors」系列三部曲)中找尋靈感,所以首集的人物出場、伏筆、鋪陳非常豐富,把青春少女死亡事件妝點得在病態中帶著淒美,執迷、又曖昧。每個角色都包藏著秘密,彷彿一個黑洞般,吸引觀眾繼續觀賞下去。



《愛殺17》在音樂與鏡頭的運用上極具新意,連片頭曲〈口袋的天空〉台詞都跟劇情相當契合,即使偶而故作憂鬱的少女夢幻囈語運用得太嫌刻意,但張韶涵的口條表現,讓這些難堪一掃而空(她的詮釋與自然度似乎有超越林依晨的趨勢)。除此之外,《愛殺17》另一個驚喜則是大膽啟用新面孔的綠葉 -- 陸廷威、楊士萱以及張善傑。無論氣質還是口條、肢體語言的自然度,這三片綠葉都比喬傑立任何一位男藝人清新許多,陸廷威尤其一鳴驚人,有一場默默落淚的戲幾乎列得上台劇的年度最佳演出。至於飾演老師的張毓晨、飾演沙也加的石菁菁及飾演謝愛琳的鍾欣怡,也都有很令人深刻的表現。張毓晨在故事後半段情緒上的巨大轉折,完全擺脫了《吐司男之吻》拜金女形象,由外到內的轉化實在讓人心疼,我尤其喜歡她跟飾演警探的黃健緯的對手戲(黃健緯冷面笑探般的黑色演出也很令我深刻);而鍾欣怡就更驚人了,一開始還覺得她頂多是稱職,但隨著小愛戲份的越來越重,她那瞬間變臉的功力,堪稱偶像劇中難得一見的高難度段數,值得提出嘉獎一番。反倒是雲中岳跟李詠嫻這兩隻老鳥的演技實在假到不行,成為全劇最大敗筆。
一部好的推理劇,對於社經結構的深層控訴,以及對幽微人性的鞭辟觀察,往往是經得起檢視的,例如日劇《非關正義》Unfair就是很好的範本(很巧合的是,關於「大魔王」的背景設定及劇情的推理走向,《非關正義》與《愛殺17》竟有異曲同工之妙)。台灣向來少拍推理劇,而《愛殺17》的不同凡響,正在於劇本擺脫了台灣老式奇案劇(例如《玫瑰瞳鈴眼》之流)的狗血與窺奇心態。《愛殺17》彷彿剝洋蔥般,一片又一片地剝開每個角色陰暗的一面,打散、再拼起,切割、然後縫合。《愛殺17》聰明地運用每集片頭張韶涵的OS,一方面釋放蛛絲馬跡的真相,一方面精準地對青少年(宜靜)闇黑物語進行心理分析的手術,一方面也巧妙串連起每一集的中心意旨。比較有問題的是,最後三集因為倒敘就佔了90%,以致整個步調感覺慢了下來,而且因為劇情走向已經很明朗了,整個節奏於是呈現一種龜速爬行般的滯濘感。而且也因為太過依賴宜靜的死亡日記,必須依靠拼貼回憶片段撐場面,贅語過火,整個戲劇感也不夠緊密。對於該如何收線,台灣編劇們應該好好觀摩一下《非關正義》最後兩集,相信會有很好的啟發。



幸好最後宜真那個「下水」、「破水」的動作,配合螢幕上一連串蒙太奇的俐落堆砌,讓雙生鏡像與種種精緻對稱,呈現完整的呼應。宜真投入水中,象徵重新開始,暗示著與宜靜的精神「再度」合而為一,更為童年時雙胞胎二人因落水而「分裂」的悲劇達成一種彌補似的圓滿。宜真的落水,其實也是宜靜的落水,完成一種洗滌(洗淨宜靜的沉淪、髒污,以及悲劇性的血液),然後潔淨,最後新生的神聖儀式。這樣充滿節奏感,從聲音(OS)、影像、記憶到態度、心境上的迅速解構、耙梳然後堆疊,為這套驚悚偶像劇寫下了一個驚人的句點。不但高明,而且勇敢。







附記:

.宜靜秘密日記(片頭引言):

http://www.3john.com.tw/fine/isa17/isa17diary.htm



.《愛殺17》幕後紀實:

http://www.3john.com.tw/fine/isa17/isa17scene.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