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先聲明,這篇不是什麼影評,純粹是看完《慕尼黑》之後不吐不快的隨筆。請勿以各種形式轉貼或轉寄本文,因為我實在不想浪費時間與沒腦卻好鬥的藍、紅教徒筆戰。假如真有無聊人士留言鬧板,我會直接刪文恕不另通知。







雖然我一向不認同龍應台女士對虛幻的中國文化懷著過份美好的想像,但最近她在中國時報發表的這封公開信(註1),倒是讓我對她另眼相看。有人批評這封公開信太過天真,不過我倒覺得這至少跟二十年前的《野火集》一樣,表現了龍女士的風骨。風骨這兩個字聽起來好像不是什麼太重要的東西,畢竟這年頭利字當道,還有多少人會在意「節操」兩個字有多少筆劃?別說阿妹、林志玲不敢大聲說,台灣一籮筐的藍綠政客,恐怕也沒有幾個敢像龍女士這般直率而天真(當然不免被很多人譏為「對牛彈琴」)地向胡錦濤陳述自由的價值。



觀賞《慕尼黑》的時候,我開始胡思亂想。假如史匹柏、史派克李、或者麥可摩爾生在台灣,只能在台灣拍片,我想他們一定會鬱卒到想撞牆。因為一旦他們想觸及台灣的歷史傷痛,無論是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美麗島事件、林宅血案、還是鄭南榕自焚事件,都會被有心政客、無恥媒體與毫無自省能力又盲從的愚民冠上「撕裂族群」的大罪名,然後就像台視連續劇《台灣百合》一樣,戲還沒上檔就先被叛了死刑。



我一向對很多人(這讓我想到強烈要求兩岸「維持現狀」那些人)老是把「藝術與政治不應混為一談」這種說法無線上綱,感到極為無力。這些人到底知不知道,我們終其一生都離不開「政治」這兩個字呀?用這種自以為是的一派清流,其實龜縮、愚昧的心態來要求,或質疑藝術品、創作的藝術「純粹性」,委實荒唐得可笑。他們知不知道「時窮節乃現」的意思?一個政權(或有心政客)絕不應該以任何政治手段控制藝術創作;另一方面,一個創作者在自己的藝術品中透露出什麼樣的政治觀察,其實正是一個創作者的格局、氣度的最好明證。看看人家德國紀念終戰六十年的三部曲(《帝國毀滅:希特勒》、《英雄教育》與《帝國大審判:蘇菲的最後歲月》),除了讓我們見識德國創作者願意自省的勇氣,德國自己人(一般觀眾)願意正視歷史傷口,承認錯誤,認同普世人道價值,更是顯現了一個民族的尊嚴與未來性。



這一屆的奧斯卡流行比賽誰有政治良心,流行談人道關懷,流行宣揚普世價值。《疑雲殺機》跟《諜對諜》不約而同描繪個體生命與跨國政經利益衝撞所導致的悲劇性毀滅,可惜不敵《晚安,祝好運》、《衝擊效應》兩部直指美國立國核心價值與所面對的危機的電影。而史匹柏引起廣泛討論的政治驚悚劇《慕尼黑》也在最後一刻取代傳記電影《為妳鍾情》成功上位獲得奧斯卡提名,姑且不論這幾部電影的藝術性,至少這個趨勢可以正面地被解讀成:美國人多少具備了正視他們自身所面臨的種種問題的勇氣。



相形之下,中國所出品的電視劇、電影,在格局、氣度上就顯得狹隘許多。所有的信念、堅持、與節操早已被民族主義的怨念與鮮血所蒙蔽,南京大屠殺的劊子手日本人及不遺餘力腐蝕純真華人的萬惡美利堅霸權成了報復的出口。台灣也不遑多讓,以前還沒解嚴的時候,台灣還會拍一些反共復國的戲自我催眠一下;現在時代不同了,可悲的是,台灣的創作者變得更為膽怯,所有的影視產品為了兼顧中國市場,必須選擇性失憶,對民主價值僅有的一咪咪堅持,從此煙消雲散。



《慕尼黑》的尾聲,在傑佛瑞拉許說了一句「Come Home」之後,鏡頭緩緩隨著艾瑞克巴納移動,最終停格在電腦特效做出來的世貿雙子塔上,然後字幕告訴我們,以色列政府原先計畫暗殺的十一個巴勒斯坦人,最後成功殲滅了九個。回家,艾夫納真正想回的是以色列的家,卻再也回不去了;而美國的家呢?畫面上出現了那曾經存在如今已夷為平地的雙子塔…。至此,史匹柏也算用心良苦了。這一年來史匹柏一連拍出科幻片《世界大戰》與政治驚悚片《慕尼黑》兩部電影,題材上看來似乎截然不同,其實是史匹柏個人對九一一事件的一致回應。



《慕尼黑》有著國際級的豪華卡司,一群來自以色列、法國、德國的影帝影后,甚至連坎城影后瑪莉荷西克魯茲都衝著史匹柏名氣軋了個露乳露毛的肉彈角色來共襄盛舉(註2),拍片足跡更是遍及歐美各大首都。雖然《慕尼黑》在技術上對我來說是無啥新意(反正熟悉史匹柏的影迷都明白,他的老搭檔賈努卡明斯基的攝影與約翰威廉斯的配樂就是這麼一回事,不可能有啥大變動),但史匹柏的誠意與勇氣,仍是值得表揚的。要不然他大可把《慕尼黑》的暗殺行動場面,拍得更娛樂、更「不可能的任務」、更「神鬼認證」一點,不是嗎?



十年前《辛德勒名單》揭開過去的創傷,告誡觀眾不能忘記歷史的錯誤;這一次,《慕尼黑》除了要觀眾銘記歷史的教訓,更進一步要求我們必須學會「寬恕」,才能找到和平的出口。為了強化暗殺者與被暗殺者主客易位時呈現的慌亂,為了讓主人翁艾夫納對仇恨的領悟產生說服力,史匹柏用了一些煽情匠氣得可以的技倆(我總覺得應該有更高明的方式),例如艾夫納從電話中聽到女兒純真的牙牙學語,例如那夢中一再倒帶的悲劇影像…,當作艾夫納個人救贖的出口。我不會說宣揚「家庭至上」是史匹柏永遠跨越不出的侷限,相反地,史匹柏一貫的堅持,有時儘管太過簡單太過天真(嗯,真的讓我想到龍應台那篇文章),至少洋溢著一股凜然與勇氣。



一個猶太裔導演願意給巴勒斯坦人發聲的機會,讓其中一個恐怖份子深切說出「Home is Everything」這句話,無疑是讓我感動的。別說中國有哪一位導演有氣量在他們的作品裡,讓台灣人說出跟台灣主體性有關的言論;我甚至懷疑台灣的創作者自己都缺乏這樣的勇氣與信心。這段樓梯間的動人對話,讓我看到了《慕尼黑》所強調的,消弭國仇家恨的氣度,以及對人道主義的理解與堅持,對民主、人性等普世價值的追求與維護。儘管對我來說,《慕尼黑》遠不及《帝國毀滅:希特勒》等三部曲的深度、廣度以及史詩氣魄,不過至少猶太人主導的好萊塢願意接納這部電影,美國票房四千多萬美金也還不算太差(其實也不算太好,至少沒被美國觀眾抵制啦),象徵好萊塢願意思考,一直在進步,那也就夠了。畢竟,史匹柏的風骨,是值得尊敬的!







註1:http://www.atchinese.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3060&Itemid=64



註2:

除了坎城影后瑪莉荷西克魯茲以外,眼尖的影迷請注意,神似羅曼波蘭斯基的《國王與皇后》凱撒影帝Mathieu Amalric、《5X2》法國女星薇拉莉布魯妮泰德斯奇、《我的軍中情人》那兩位帥哥男主角、《蘿拉快跑》德國男星Moritz Bleibtreu在哪幾場戲裡現身?還有,飾演以色列總理梅爾夫人的老太太,SATC迷絕對對她不陌生。



演而優則導的法國帥哥男星伊方艾塔(他老婆是法國女星夏綠蒂根斯柏)也在《慕尼黑》裡客串了一個小角色。在以色列出生的他,曾在1994年艾力克侯相導演的《愛國者》(台灣曾由春暉引進作過院線放映)中,飾演一名以色列莫薩德情報局(MOSSAD)幹員。假如有人因為《慕尼黑》而對莫薩德情報局感興趣,可以去找來看。基本上《愛國者》不是什麼了不得的電影,不過該片讓我從此認識了兩位很棒的法國女明星:桑德琳基柏林以及凱撒影后艾曼紐德沃,也算功德無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