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的文字,本來是想要跟上一篇「思索一個城市影展」放在一起的,不過除了字數限制之外,由於很難「結合」成一篇,加上邀稿的是高雄電影節承辦單位,刊登這部份文字似乎顯得尷尬,因而作罷。在此獨立成另外一篇貼出來。



甫落幕的第七屆高雄電影節,在承辦單位巧妙的造勢與周邊配套活動進行之下,的確拉回了大高雄荒蕪許久的藝術電影人口,重新活絡新堀江商圈在大統火災後逐年衰退的電影氣息。週末好幾場熱門電影一票難求的盛況,更是高雄電影節過去六年前所未見。然而,掌聲與歡笑的背後,難免夾雜了不少憤怒的聲音。
   
所有憤怒的源由,其實與賣了兩千份的影展套票,遊戲規則卻遲至影展開演前一、兩天才公佈有關。雄影的錯誤,在於承辦單位沒搞清楚「單場預售票」、「單場現場購票」「套票」「看到飽觀影證」的定義與差異。而高雄觀眾對於影展購票、換票等慣例情形,恰巧又不甚熟悉,以致造成為了看《最遙遠的距離》,觀眾必須早上五、六點拿著套票去戲院門口排隊等著劃位的怨聲載道情況。

然而,從另一個方向來看,這對高雄市民正好是個機會教育。很多高雄觀眾並不瞭解影展選片的特殊生態與操作模式,因此對於諸多熱門場次只映演個兩三場提出抗議,並抱怨即使持有套票也不保證能看到熱門場次…。事實上,同樣採「排隊入場」的台北電影節,光是排隊往往往往就得花上半小時;而每年的金馬影展排隊買套票、劃位,更是只能用「浩劫重生」來形容。甚至,熱門片開演前觀眾大排長龍等著「補位」的情形(以及其他票務陋習引發的缺失),在國外各大大小小影展中比比皆是。

當然本屆雄影承辦單位還是犯了幾個大錯誤。首先是沒盡到對放映戲院播放品質的監督責任,以致影展初期放大小狀況不斷,燒片斷片比比皆是。更嚴重的是由於承辦單位經驗生嫩,以致對於工作人員的職前訓練嚴重不足,在企圖安撫因放映師疏忽導致數度斷片而開始鼓譟的現場觀眾時,竟說出「大家放心,這部片明年台灣會上院線」的腦殘話語。這時候一個有經驗有效率的影展單位該作的,是安撫情緒,是協調補償措施,是真誠的面對與道歉,而非這般自以為幽默實則幾近玩火的輕佻回應。即使這兩項缺失以及前述套票問題,在本屆電影節即將閉幕之際,看見了承辦單位努力改進彌補的諸多舉動,終究還是在許多觀眾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此外,閉幕片《髮膠明星夢》狀況連連的放映情形,現場未見任何說明;散場後工讀生遵照上級指示「強硬禁止」觀眾上廁所(節省該影廳淨空時間)以「方便」最後的午夜加映場《烏龜游泳意外迅速》觀眾入場的處理態度,同樣令許多觀眾心生不快。

不過,高雄觀眾對本屆雄影的怨聲載道,其實更透露出另一個有趣且值得深思的事實。那就是,前六年的高雄電影節,為什麼很少觀眾反應套票問題?為什麼很少觀眾反應熱門場次看不到?為什麼很少觀眾抱怨工作人員態度差勁處理不當?真相是,前幾年的承辦單位(尤其是第四屆到第六屆),根本不願意邀成本昂貴許多的「台灣首映」片,根本不願意多花一點心意來宣傳,所以往年觀眾都只有小貓兩三隻,或是乾脆在高雄電影圖書館免費放映些台北老早演過的二輪藝術片交差了事。如此只想A承辦經費的心態,往年雄影「何觀眾之有」,「何罪之有」?

每年高市提供雄影六百萬到八百萬經費不等。如果真要偷懶,承辦單位大可花點小錢找國內片商或電資館供片就可,何必大費周章去蒐羅從沒來過台灣的膠卷?何必花錢辦日、泰導演專題,還把導演比照國際影展邀來高雄辦了好幾場座談(翻譯、工讀生等鐘點費額外支出更不用說了)。要知道那些交涉往返,不只勞力還勞心。勞民傷財的事沒人愛作。重點在於心與誠意的問題。本屆雄影的承辦單位如果真只是懷著賺錢的目的來辦影展,那大可學過去幾年,把邀片成本與播片成本降到最低,那絕對賺得更多。

高雄觀眾的確有最大的權力來嚴厲要求承辦本屆雄影的工作團隊。然而高雄觀眾是否也該順道想一下,過去六年來,我們是否太輕忽我們身為高雄市民的權力,太「縱容」過去幾屆雄影的承辦單位逐年養成的種種陋習?而對於本屆雄影的種種不滿與抱怨,是否能化為正面的能量,帶著下一屆雄影的承辦單位,也帶著下一屆的高雄電影節觀眾,一起向上提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yan 的頭像
    Ryan

    關於電影,我略知一二……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