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暑假,終於有機會回到闊別兩年的台灣。一打開電視,雪花般浪漫繽飛的偶像劇讓我目不暇給:有談網路戀情的、天使下凡的;林佑威、林韋君、連許如芸都來摻一ㄎㄚ!也許片頭片尾的MTV在美感上的確大有精進;也許服裝造型、布景等周邊設計確見用心,我還是被多數偶像劇裡一堆莫名所以的故作姿態惹得怒不可抑。嗯,可惜無緣得見朋友口中經典如《吐司男之吻I》、《來我家吧》或《赴宴》,無法就此殘忍地判本土偶像劇死刑!唉,看了幾分鐘叫不出名子的花花偶像劇,我逐漸失去細細觀賞的耐心。唰地拿起搖控器,民視的《日正當中》或三立的什麼《天地有情》顯然還比較劇力萬鈞!看了幾部新台灣電影,既驚喜於新導演們總算走出侯式美學的疏離寫實魔障,開始堆砌銀幕上的華美夢幻,也有點擔心會不會玩物喪志,淪為影像的魔力?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情趴趴走》Down With Love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猶太人& WWII」這個幾乎被拍爛的題材,還能怎麼變?以一對女同志的離亂承合來看戰時的柏林應該會很有新鮮感。拍電視劇出身的德國導演Max Farberbock(身兼編劇之一)選擇1994年出版的暢銷小說(註一)為他第一部大銀幕作品的題材,以略帶感傷的釋然向觀眾講述一則愛在戰火蔓延時的羅曼史 – 《艾美與賈各》(Aimee and Jaguar)。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向來被暱稱為馬蒂的馬丁史柯西斯,早期的驚世之作《殘酷大街》(The Mean Street)及《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都是以小小預算深刻描繪美國底層生活,八0年代的《蠻牛》(Raging Bull)則奠定他和勞伯狄尼洛完美的合作關係,更永遠高掛諸多票選榜的影史十大佳作。馬蒂與同時崛起的柯波拉、史匹柏、喬治盧卡斯不同的是,他永遠在既定類型中尋求創新、永遠在膚淺的好萊塢素描體制裡為刻板角色提煉深度,即使他向來偏好陽剛題材,卻也曾經柔情似水地為亞倫柏絲汀量身定作《再見愛麗絲》(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他明明知道改成喜劇收場,片子才會賣錢,卻憑著藝術家的一股傲氣硬是以『有情人無法終成眷屬』為他的歌舞片《紐約紐約》(New York, New York)做結;此外,他甚至膽敢挑戰宗教團體,拍出爭議十足的馬蒂版《基督的最後誘惑》(Last Temptation of Jesus)。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觀眾對於來自澳洲的菲利普諾伊斯的印象,似乎總停留在那兩部改編自湯姆克蘭西暢銷小說的《愛國者遊戲》(Patriot Games)及《迫切的危機》(Clear and Present Danger)上。崛起於七0年代末期的澳洲電影新浪潮,以悠遊於記錄寫實兩界,尖銳嘲諷的《新聞線上》(Newsfront)聲名大噪,菲利普諾伊斯的驚悚小品佳作《航越地平線》(Dead Calm)讓當年青嫩的妮可姬曼嶄露頭角;當然他也有幾部作品例如《銀色獵物》(Sliver)、《神鬼至尊》(The Saint)、《人骨拼圖》(The Bone Collector)實在不甚理想(不過在那群幾乎全部轉往好萊塢發展的昔日澳洲新浪潮戰將中,他算是較有票房保證的);在2002年,他一舉推出《沈靜的美國人》(The Quiet American)及《末路小狂花》(Rabbit-Proof Fence)兩部備受影評讚譽的佳片,不但名列許多美國年度十大佳片榜,還獲頒國家評論獎(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wards)的年度最佳導演獎。這兩部電影的攝影師杜可風與導演菲利普諾伊斯一樣,都是闊別澳洲老家多年後,才憑著以澳洲原住民為題材的《末路小狂花》衣錦還鄉,有趣的是,該片內容卻批評早年澳洲政府的種族隔離政策。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非關愛情、無關小媽】這個主題原本只計畫介紹獨立數位娛樂公司以DV拍攝的兩部超低預算電影,但是當我在上週看了麥可尼克斯的《畢業生》(The Graduate)後,我驚訝地在前述兩部活力十足的新銳作品中看到這部老片依稀的身影。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2002年的日舞影展,蓋瑞溫尼克的風光還不僅止於此呢。獨立數位娛樂公司InDigEnt(Independent Digital Entertainment)出品的另一部由蓋瑞溫尼克擔任製片的《私速飛行》(Personal Velocity: Three Portraits),風光地拿下最佳攝影及戲劇類評審團大獎(等於是當屆日舞影展最佳影片)。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活在1988年的唐尼達可,在宗教吶喊、時空旅行裡漫遊,顯得徬徨而無奈。相較之下,身在2002年的奧斯卡古曼生活似乎簡單多了。他沒必要去深究那些令人苦思不得其解的哲學問題,只要聽聽歌劇,看看伏爾泰的作品就夠了。讓他真正傷腦筋的其實只有一件事,就是 – 他愛上他的法國繼母了。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吧,我實在不知道該如何幫這部電影取中譯名!「You Can Count On Me」,直譯中文應該是「你可依賴我」或是「一切有我」。這句話,不但是這部電影裡的單親媽媽珊米要對兒子魯迪及不成材的弟弟泰瑞說的話,也是她一直在尋找的第二春男人必須具備的標準;同時,一事無成的泰瑞也力圖向這個家庭證明:You REALLY Can Count On Me……。簡簡單單的一個片名,卻精緻地被賦予多重含意。只可惜到了素愛亂取片名為樂的春暉手裡,本片成了《風情萬種》。更令影迷髮指的是,這部電影最後居然沒有機會在台灣上映!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薩亞斯過去的作品多是以當代法國為背景的小成本電影,誰知2000年的坎城影展,他竟跌破滿地眼鏡推出了改編自法國作家Jacques Chardonne作品的豪華古裝鉅作《感傷的宿命》(Les Destinees Sentimentales),以近三小時的篇幅描述二十世紀初法國中西部一個以瓷器聞名的城市(里摩Ligmoes)的大家族興衰史。不巧的是,當年的評審團主席雖是地主國的盧貝松,這部文人風格的電影自然不會合他胃口,最後大獎成了拉斯馮提爾的《在黑暗中漫舞》囊中物。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