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v 21 Wed 2007 13:43
2007金馬觀測站(一)羅馬尼亞新浪潮(下)父權陰影下的美國幻夢
- Nov 20 Tue 2007 02:27
2007金馬觀測站(一)羅馬尼亞新浪潮(上)西奧賽古倒台的那一夜

《有還是沒有》(A Fost sau n-a Fost?),是《1208全民開講》的羅馬尼亞原文標題(英文片名則是《十二點0八分布加勒斯特東邊》)。1989年12月22日的12點08分,羅馬尼亞的西奧塞古政權垮台,從此改寫了羅馬尼亞的歷史。
- Nov 17 Sat 2007 02:08
【公告】2007年第三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生活品味部落格決選入圍
- Nov 15 Thu 2007 16:58
編織言情教主的戀愛夢 --【珍愛來臨】
- Nov 14 Wed 2007 01:49
獨立.續集N年後(下)《誰才是大笨蛋》

《瘋狂店員》與《愛在黎明破曉時》對我來說不但經典,甚至已達到「CULT」的地步;而霍爾哈特萊獲得1998年坎城影展最佳劇本獎的《亨利,你這個大笨蛋》,在我心中則是僅次於《瘋》與《愛》,同樣「CULT」得閃耀璀璨的美國獨立極品電影。
- Nov 12 Mon 2007 04:50
短評清倉(五)台灣電影

.《最遙遠的距離》The Most Distant Course
看完《最遙遠的距離》之後,老實說感覺蠻淡的,甚至很難去寫出它好在哪裡不好又在哪裡。那些關於聲音、旅程、記憶的種種自我治療的或是平行或是對照,在精緻的攝影與音效設計之下,宛如一頁文藝青年寫出來的影像詩篇,缺點當然不算少,但意境仍算是到位。所有刻意的雕琢,所有字字推敲的文藝腔,甚至對我來說很「恐怖」的賈孝國(搞不懂為啥大家都讚賞他這種詭異的劇場式演出),於是都可以被原諒…。因為,這樣的作者電影,絕對有其存在的價值。
- Nov 12 Mon 2007 02:04
獨立.續集N年後(中)《瘋狂店員2》

相較於更動主要班底的《外出用餐2:調情時刻》的驚喜處處,讓我在狂笑之餘,還能激發出一些關於操作低成本獨立製片續集的想法,100%編導演原班人馬再度合體的《瘋狂店員2》(台灣直接發行DVD),卻是讓我無比感傷。
- Nov 07 Wed 2007 16:53
獨立.續集N年後(上)《外出用餐2:調情時刻》

歷經一連串極度夭壽的性喜劇洗禮後(例如國片《怎麼浪漫都可以》、《當我們同在一起》及美國獨立電影《酷兒狂歡派(Another Gay Movie)》),《外出用餐2:調情時刻》大概是這兩年來,最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的超賤同志喜劇。
- Nov 05 Mon 2007 22:21
人潮的背後—2007高雄電影節的檢討
以下的文字,本來是想要跟上一篇「思索一個城市影展」放在一起的,不過除了字數限制之外,由於很難「結合」成一篇,加上邀稿的是高雄電影節承辦單位,刊登這部份文字似乎顯得尷尬,因而作罷。在此獨立成另外一篇貼出來。

甫落幕的第七屆高雄電影節,在承辦單位巧妙的造勢與周邊配套活動進行之下,的確拉回了大高雄荒蕪許久的藝術電影人口,重新活絡新堀江商圈在大統火災後逐年衰退的電影氣息。週末好幾場熱門電影一票難求的盛況,更是高雄電影節過去六年前所未見。然而,掌聲與歡笑的背後,難免夾雜了不少憤怒的聲音。
所有憤怒的源由,其實與賣了兩千份的影展套票,遊戲規則卻遲至影展開演前一、兩天才公佈有關。雄影的錯誤,在於承辦單位沒搞清楚「單場預售票」、「單場現場購票」「套票」「看到飽觀影證」的定義與差異。而高雄觀眾對於影展購票、換票等慣例情形,恰巧又不甚熟悉,以致造成為了看《最遙遠的距離》,觀眾必須早上五、六點拿著套票去戲院門口排隊等著劃位的怨聲載道情況。
然而,從另一個方向來看,這對高雄市民正好是個機會教育。很多高雄觀眾並不瞭解影展選片的特殊生態與操作模式,因此對於諸多熱門場次只映演個兩三場提出抗議,並抱怨即使持有套票也不保證能看到熱門場次…。事實上,同樣採「排隊入場」的台北電影節,光是排隊往往往往就得花上半小時;而每年的金馬影展排隊買套票、劃位,更是只能用「浩劫重生」來形容。甚至,熱門片開演前觀眾大排長龍等著「補位」的情形(以及其他票務陋習引發的缺失),在國外各大大小小影展中比比皆是。
當然本屆雄影承辦單位還是犯了幾個大錯誤。首先是沒盡到對放映戲院播放品質的監督責任,以致影展初期放大小狀況不斷,燒片斷片比比皆是。更嚴重的是由於承辦單位經驗生嫩,以致對於工作人員的職前訓練嚴重不足,在企圖安撫因放映師疏忽導致數度斷片而開始鼓譟的現場觀眾時,竟說出「大家放心,這部片明年台灣會上院線」的腦殘話語。這時候一個有經驗有效率的影展單位該作的,是安撫情緒,是協調補償措施,是真誠的面對與道歉,而非這般自以為幽默實則幾近玩火的輕佻回應。即使這兩項缺失以及前述套票問題,在本屆電影節即將閉幕之際,看見了承辦單位努力改進彌補的諸多舉動,終究還是在許多觀眾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此外,閉幕片《髮膠明星夢》狀況連連的放映情形,現場未見任何說明;散場後工讀生遵照上級指示「強硬禁止」觀眾上廁所(節省該影廳淨空時間)以「方便」最後的午夜加映場《烏龜游泳意外迅速》觀眾入場的處理態度,同樣令許多觀眾心生不快。
不過,高雄觀眾對本屆雄影的怨聲載道,其實更透露出另一個有趣且值得深思的事實。那就是,前六年的高雄電影節,為什麼很少觀眾反應套票問題?為什麼很少觀眾反應熱門場次看不到?為什麼很少觀眾抱怨工作人員態度差勁處理不當?真相是,前幾年的承辦單位(尤其是第四屆到第六屆),根本不願意邀成本昂貴許多的「台灣首映」片,根本不願意多花一點心意來宣傳,所以往年觀眾都只有小貓兩三隻,或是乾脆在高雄電影圖書館免費放映些台北老早演過的二輪藝術片交差了事。如此只想A承辦經費的心態,往年雄影「何觀眾之有」,「何罪之有」?
每年高市提供雄影六百萬到八百萬經費不等。如果真要偷懶,承辦單位大可花點小錢找國內片商或電資館供片就可,何必大費周章去蒐羅從沒來過台灣的膠卷?何必花錢辦日、泰導演專題,還把導演比照國際影展邀來高雄辦了好幾場座談(翻譯、工讀生等鐘點費額外支出更不用說了)。要知道那些交涉往返,不只勞力還勞心。勞民傷財的事沒人愛作。重點在於心與誠意的問題。本屆雄影的承辦單位如果真只是懷著賺錢的目的來辦影展,那大可學過去幾年,把邀片成本與播片成本降到最低,那絕對賺得更多。
高雄觀眾的確有最大的權力來嚴厲要求承辦本屆雄影的工作團隊。然而高雄觀眾是否也該順道想一下,過去六年來,我們是否太輕忽我們身為高雄市民的權力,太「縱容」過去幾屆雄影的承辦單位逐年養成的種種陋習?而對於本屆雄影的種種不滿與抱怨,是否能化為正面的能量,帶著下一屆雄影的承辦單位,也帶著下一屆的高雄電影節觀眾,一起向上提升?

甫落幕的第七屆高雄電影節,在承辦單位巧妙的造勢與周邊配套活動進行之下,的確拉回了大高雄荒蕪許久的藝術電影人口,重新活絡新堀江商圈在大統火災後逐年衰退的電影氣息。週末好幾場熱門電影一票難求的盛況,更是高雄電影節過去六年前所未見。然而,掌聲與歡笑的背後,難免夾雜了不少憤怒的聲音。
所有憤怒的源由,其實與賣了兩千份的影展套票,遊戲規則卻遲至影展開演前一、兩天才公佈有關。雄影的錯誤,在於承辦單位沒搞清楚「單場預售票」、「單場現場購票」「套票」「看到飽觀影證」的定義與差異。而高雄觀眾對於影展購票、換票等慣例情形,恰巧又不甚熟悉,以致造成為了看《最遙遠的距離》,觀眾必須早上五、六點拿著套票去戲院門口排隊等著劃位的怨聲載道情況。
然而,從另一個方向來看,這對高雄市民正好是個機會教育。很多高雄觀眾並不瞭解影展選片的特殊生態與操作模式,因此對於諸多熱門場次只映演個兩三場提出抗議,並抱怨即使持有套票也不保證能看到熱門場次…。事實上,同樣採「排隊入場」的台北電影節,光是排隊往往往往就得花上半小時;而每年的金馬影展排隊買套票、劃位,更是只能用「浩劫重生」來形容。甚至,熱門片開演前觀眾大排長龍等著「補位」的情形(以及其他票務陋習引發的缺失),在國外各大大小小影展中比比皆是。
當然本屆雄影承辦單位還是犯了幾個大錯誤。首先是沒盡到對放映戲院播放品質的監督責任,以致影展初期放大小狀況不斷,燒片斷片比比皆是。更嚴重的是由於承辦單位經驗生嫩,以致對於工作人員的職前訓練嚴重不足,在企圖安撫因放映師疏忽導致數度斷片而開始鼓譟的現場觀眾時,竟說出「大家放心,這部片明年台灣會上院線」的腦殘話語。這時候一個有經驗有效率的影展單位該作的,是安撫情緒,是協調補償措施,是真誠的面對與道歉,而非這般自以為幽默實則幾近玩火的輕佻回應。即使這兩項缺失以及前述套票問題,在本屆電影節即將閉幕之際,看見了承辦單位努力改進彌補的諸多舉動,終究還是在許多觀眾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此外,閉幕片《髮膠明星夢》狀況連連的放映情形,現場未見任何說明;散場後工讀生遵照上級指示「強硬禁止」觀眾上廁所(節省該影廳淨空時間)以「方便」最後的午夜加映場《烏龜游泳意外迅速》觀眾入場的處理態度,同樣令許多觀眾心生不快。
不過,高雄觀眾對本屆雄影的怨聲載道,其實更透露出另一個有趣且值得深思的事實。那就是,前六年的高雄電影節,為什麼很少觀眾反應套票問題?為什麼很少觀眾反應熱門場次看不到?為什麼很少觀眾抱怨工作人員態度差勁處理不當?真相是,前幾年的承辦單位(尤其是第四屆到第六屆),根本不願意邀成本昂貴許多的「台灣首映」片,根本不願意多花一點心意來宣傳,所以往年觀眾都只有小貓兩三隻,或是乾脆在高雄電影圖書館免費放映些台北老早演過的二輪藝術片交差了事。如此只想A承辦經費的心態,往年雄影「何觀眾之有」,「何罪之有」?
每年高市提供雄影六百萬到八百萬經費不等。如果真要偷懶,承辦單位大可花點小錢找國內片商或電資館供片就可,何必大費周章去蒐羅從沒來過台灣的膠卷?何必花錢辦日、泰導演專題,還把導演比照國際影展邀來高雄辦了好幾場座談(翻譯、工讀生等鐘點費額外支出更不用說了)。要知道那些交涉往返,不只勞力還勞心。勞民傷財的事沒人愛作。重點在於心與誠意的問題。本屆雄影的承辦單位如果真只是懷著賺錢的目的來辦影展,那大可學過去幾年,把邀片成本與播片成本降到最低,那絕對賺得更多。
高雄觀眾的確有最大的權力來嚴厲要求承辦本屆雄影的工作團隊。然而高雄觀眾是否也該順道想一下,過去六年來,我們是否太輕忽我們身為高雄市民的權力,太「縱容」過去幾屆雄影的承辦單位逐年養成的種種陋習?而對於本屆雄影的種種不滿與抱怨,是否能化為正面的能量,帶著下一屆雄影的承辦單位,也帶著下一屆的高雄電影節觀眾,一起向上提升?
- Nov 04 Sun 2007 19:33
思索一個城市影展
本文原刊於2007高雄電影節日報第四期,請勿轉載,謝謝!

2007年,高雄電影節邁入第七個年頭。從2001年首屆的聚焦亞洲、第二屆關注數位發展,到第三屆「躍動-Feel the Vibe」,第四屆「海洋之城、世界之眼」,第五屆「陽光海洋‧健康城市」,到去年第六屆的「躍動海洋新生命‧引爆影像新勢力」,檢視六年來的片單質量、專題人物選取,座談內容,以及影展場地等軟硬體,不難發現,高雄電影節陷入了一個僵局。
老實說,高雄電影節對於自己的定位,從來就沒有明確過。對出錢的政府單位來說,影展是否只是服務長官彰顯其政績的手段?對於承辦單位來說,影展是否只是手中應接不暇的無數影展中的一隻肥羊?對於高雄在地觀眾來說,影展除了播映某些平常只在台北看得到的片之外,還能提供什麼?
承辦一個中型影展,高雄電影節的經費絕對是充裕的。然而檢視過去三年(第四、五、六屆高雄電影節)的片單,我想隨便一個有良知的業界人士,應該都會有「這也算一個影展?」「六百萬的預算就辦出這樣的東西?」等類似的疑問。沒有任何託詞,高雄市民卻容忍了這樣的策展品質,整整三年。出錢、監督指導、審查的官僚,這時候又在哪裡?
今年換了新的策展團隊,改以「幻想無限」為口號,改以奇幻、獨立美日電影為號召,總算有點耳目一新?身為觀眾的我們,是否該順勢思索,高雄電影節應該要有怎樣的性格與觀點?有市民短片競賽?請偶像人氣明星駐市站台?邀請國際影人來座談(一般民眾卻無從參與)?邀一堆國際影展(而且是「台灣首映」)片?再者,我們要走金馬影展的大拜拜路線(受限經費、資源分配、政府採購法與招標規範陋習、觀眾結構等更錯綜複雜的大環境問題,大概頂多是「小拜拜」)?還是走台北電影節的主題城市影展+新導演競賽路線?或者要仿照國民戲院,以更主題更導演的態度來策劃?
每年台北電影節跟高雄電影節都會舉辦以電影城市為題的相關座談,然而對於在地城市的影像發展,到底又有多少助益?除了滿足主辦出錢的官僚體系顏面,滿足與會人士的虛榮,那兩小時過後,那些統合產官學界菁英的會議紀錄真能得到多少關注?我想這樣的座談再辦個十年二十年,電影節的質與量也未必會有啥驚人的長進。南特也好,釜山也罷,總不能只因為同樣傍海就千篇一律來個河港印象,總不能老是丟出一句「韓國能,台灣為什麼不能」作為起頭,也作為結論。
另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是,高雄電影節有時十二月,有時六月,有時九月,今年則是十月,這樣飄忽不定,有沒有想過乾脆以後固定在春暖花開的四月,既不用跟北部一堆影展擠光輝的十月,也不用擔心跟年底金馬影展撞片撞期?
思索高雄與電影的脈絡、連結,到底該從哪裡開始?在拋出一連串質疑之後,或許仍舊無解。但我很確定,「海洋」只是其一(究竟是出錢的官僚指定就「海洋」來作文?還是承辦單位想像力太過貧乏?),卻非唯一。有幾個人知道今年在威尼斯拿獎的林靖傑導演,以及剛以《白色巨塔》提名金鐘獎的戴立忍,都是高雄人?當要舉辦影人專題的時候,策展單位有無超脫35釐米限制的遠見,順道把林靖傑幫公視人生劇展拍的得獎電視電影《我倆沒有明天》及其他非35釐米長短片作品(而戴立忍除了演戲得獎連連之外,也導過《兩個夏天》等得獎作品),規劃出更具系統性的播映與座談討論。除了海洋,除了紅毛港與月世界,我們還有內門鄉的陣頭與總鋪師,也是很好的入戲題材。當然,這一切都需要策劃,宣傳,與行銷的默契執行。
比較慶幸的是,至少從這一屆高雄電影節開始,我們嗅到了比較濃郁的「在地味」。較之往年只能一味向北部搬救兵,今年至少有選片指南、影展日報這些落實在地的努力舉動,都看得到成績,不再是完全的台北電影資訊「下游」。
至少,毀滅之後,重新有了起步。

2007年,高雄電影節邁入第七個年頭。從2001年首屆的聚焦亞洲、第二屆關注數位發展,到第三屆「躍動-Feel the Vibe」,第四屆「海洋之城、世界之眼」,第五屆「陽光海洋‧健康城市」,到去年第六屆的「躍動海洋新生命‧引爆影像新勢力」,檢視六年來的片單質量、專題人物選取,座談內容,以及影展場地等軟硬體,不難發現,高雄電影節陷入了一個僵局。
老實說,高雄電影節對於自己的定位,從來就沒有明確過。對出錢的政府單位來說,影展是否只是服務長官彰顯其政績的手段?對於承辦單位來說,影展是否只是手中應接不暇的無數影展中的一隻肥羊?對於高雄在地觀眾來說,影展除了播映某些平常只在台北看得到的片之外,還能提供什麼?
承辦一個中型影展,高雄電影節的經費絕對是充裕的。然而檢視過去三年(第四、五、六屆高雄電影節)的片單,我想隨便一個有良知的業界人士,應該都會有「這也算一個影展?」「六百萬的預算就辦出這樣的東西?」等類似的疑問。沒有任何託詞,高雄市民卻容忍了這樣的策展品質,整整三年。出錢、監督指導、審查的官僚,這時候又在哪裡?
今年換了新的策展團隊,改以「幻想無限」為口號,改以奇幻、獨立美日電影為號召,總算有點耳目一新?身為觀眾的我們,是否該順勢思索,高雄電影節應該要有怎樣的性格與觀點?有市民短片競賽?請偶像人氣明星駐市站台?邀請國際影人來座談(一般民眾卻無從參與)?邀一堆國際影展(而且是「台灣首映」)片?再者,我們要走金馬影展的大拜拜路線(受限經費、資源分配、政府採購法與招標規範陋習、觀眾結構等更錯綜複雜的大環境問題,大概頂多是「小拜拜」)?還是走台北電影節的主題城市影展+新導演競賽路線?或者要仿照國民戲院,以更主題更導演的態度來策劃?
每年台北電影節跟高雄電影節都會舉辦以電影城市為題的相關座談,然而對於在地城市的影像發展,到底又有多少助益?除了滿足主辦出錢的官僚體系顏面,滿足與會人士的虛榮,那兩小時過後,那些統合產官學界菁英的會議紀錄真能得到多少關注?我想這樣的座談再辦個十年二十年,電影節的質與量也未必會有啥驚人的長進。南特也好,釜山也罷,總不能只因為同樣傍海就千篇一律來個河港印象,總不能老是丟出一句「韓國能,台灣為什麼不能」作為起頭,也作為結論。
另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是,高雄電影節有時十二月,有時六月,有時九月,今年則是十月,這樣飄忽不定,有沒有想過乾脆以後固定在春暖花開的四月,既不用跟北部一堆影展擠光輝的十月,也不用擔心跟年底金馬影展撞片撞期?
思索高雄與電影的脈絡、連結,到底該從哪裡開始?在拋出一連串質疑之後,或許仍舊無解。但我很確定,「海洋」只是其一(究竟是出錢的官僚指定就「海洋」來作文?還是承辦單位想像力太過貧乏?),卻非唯一。有幾個人知道今年在威尼斯拿獎的林靖傑導演,以及剛以《白色巨塔》提名金鐘獎的戴立忍,都是高雄人?當要舉辦影人專題的時候,策展單位有無超脫35釐米限制的遠見,順道把林靖傑幫公視人生劇展拍的得獎電視電影《我倆沒有明天》及其他非35釐米長短片作品(而戴立忍除了演戲得獎連連之外,也導過《兩個夏天》等得獎作品),規劃出更具系統性的播映與座談討論。除了海洋,除了紅毛港與月世界,我們還有內門鄉的陣頭與總鋪師,也是很好的入戲題材。當然,這一切都需要策劃,宣傳,與行銷的默契執行。
比較慶幸的是,至少從這一屆高雄電影節開始,我們嗅到了比較濃郁的「在地味」。較之往年只能一味向北部搬救兵,今年至少有選片指南、影展日報這些落實在地的努力舉動,都看得到成績,不再是完全的台北電影資訊「下游」。
至少,毀滅之後,重新有了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