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370)
- Dec 20 Sat 2003 04:05
年少輕狂總是詩
- Dec 19 Fri 2003 06:20
《深深太平洋》與《魯賓遜漂流記》

這年頭要在台灣找出一位同時看過中影的《深深太平洋》和《魯賓遜漂流記》的觀眾,可能比找出一位同時看過《穿過你眼神的愛》和《唇語驚魂》的觀眾還要困難。這兩部片都和我的預期落差頗大,演員的表現更是參差不齊,中影身為台灣本土製片龍頭,在觀眾口味的掌握上仍不得要領,更令人心酸的是,由於無法承受拍一部賠一部的經濟壓力,中影似乎漸漸向外片發行業務靠攏了。
- Dec 18 Thu 2003 07:26
從《千禧曼波》到《你那邊幾點》

侯孝賢和蔡明亮大概是近十年來在國際影壇上最為人熟知的台灣導演(或許再加上楊導及其實幾乎都在美國的李安)。侯導的地位無庸置疑,也曾經拿過金馬獎最佳導演,卻一直跟金馬獎最佳影片緣慳一面;蔡導比較好運一點,第二部電影《愛情萬歲》就拿下最佳影片及導演。對這兩位金獅級名導來說,電影要賣錢、要騎金馬,實在比揚威威尼斯艱難多了。1998年,他們各以《海上花》及《洞》入圍坎城競賽。《海上花》是侯導第一次嘗試改編古裝劇,完全棚內搭景拍攝,故事風格也由侯導向來對舊世界任俠豪邁精神的歌詠轉化成對於上世紀華麗容顏的最後哀憐;《洞》則是蔡導第一次探索「變種」科幻歌舞劇,以類型片來包裝他一貫的敏感與孤寂。兩部電影都鎩羽坎城,但是《洞》略勝一籌獲頒會外賽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到了2001年的坎城影展,兩位大師有緣再度交手坎城,在身為評審之一的楊導力薦下,兩片的錄音師杜篤之獲頒高等技術大獎。而他們也終於在那年(2001)的金馬獎首度交鋒,《千禧曼波》入圍的獎項不多,號稱蔡導最平易近人小品的《你那邊幾點》則入圍了影片、導演等重要獎項,不過最後還是敗在陳果《榴槤飄飄》及關錦鵬《藍宇》之下。
- Dec 17 Wed 2003 22:19
好死不如賴活著 -- 金馬跑不動了嗎?

金馬獎頒完的隔天,許多份報紙紛紛以「看好戲」的心態報導蔡明亮酸溜溜地抱怨金馬獎評審放棄開創自身品味的大好機會,寧願尾隨觀眾胃口錦上添花的情緒性用語。這幾句重話因而引起許多觀眾的不滿,開始對《不散》、《不見》的美學開砲,批評蔡導的片是拖垮台灣電影的罪魁禍首,指責他一系列作品對大眾的艱澀難懂……。
- Dec 13 Sat 2003 22:30
綠巨人有多屌?
- Dec 12 Fri 2003 20:47
二十年的堅持 --《怒海爭峰:極地征伐》

從1975年的《吊人岩的野餐》開始,澳洲導演彼得威爾就向影迷宣示了他對「原始」與「文明」的不間斷的熱情與永遠的質疑。後續的《最後浪潮》及《加利波利戰役》,表面上是法庭懸疑片/軍教片,彼得威爾卻不放棄從中挖掘人性內在精神與自然環境所引發的對立衝突,尤其後者那與生俱來的神秘吸引力。《加利波利戰役》的成功,讓他獲得好萊塢的支持,拍出印尼政治驚悚劇《危險年代》及《蚊子海岸》、《證人》兩部精緻地探討現代文明對「傳統」所帶來的衝擊的人文作品。而《春風化雨》這部啟發了許多熱血青年(包括我自己)的小品,則成為認可彼得威爾詩樣的人文關懷的結業證書。九0年代以降,從甜膩如日劇的《綠卡》、討論災後餘生的《劫後生死戀》、到深刻思考真人電視秀的《楚門的世界》,縱使題材不同,彼得威爾對人性的觀察細膩如昔;對人性情感與自然(帶著神秘色彩的)、土地、周遭環境的互動如昔;對個體生命在龐大體制下掙扎奮鬥的悲憫,依舊如昔。
- Dec 11 Thu 2003 00:09
私電影【加利波利戰役】

之所以重貼這篇文章,是為了推薦正在上映的彼得威爾新片《怒海爭峰:極地征伐》Master and Commander The Far Side of the World。相隔二十年,彼得威爾把對澳洲的忠誠轉移至海權時代的大英帝國,仍有海、仍有船、仍有士兵,敵人從德國變成了法國,他的觀點,他素來的人文關懷,還是一樣嗎?買票進戲院看明年奧斯卡強棒《極地爭伐:怒海爭鋒》前,也許可以先找出當年奠定威爾及梅爾吉伯遜地位的《加利波利戰役》Gallipoli來看看。關於片名,巨圖發行的DVD中譯名是《加里波底》,但我還是偏好譯成「加利波利戰役」Gallipoli campaign,畢竟這是劍橋百科全書上的專有歷史名詞(註1)。
- Dec 08 Mon 2003 18:48
以天主之名…

瑪德琳(Mary Magdalene)是聖經故事裡一位妓女的名字,她因為受到基督的感召而悔過向善,並以香油膏為祂洗滌雙腳,她的罪從此獲赦免,有人稱她為基督的「第十三個門徒」。自十八世紀中後葉起,愛爾蘭等天主教國家的修女院開始收容(或稱為監禁)犯錯的女性,對她們執行感化教育。起先,這些以瑪莉瑪德琳為榜樣「自願」進來修女院,為聖母犧牲奉獻個一兩年的多是妓女。漸漸的,她們的身份擴散到未婚生子的、遭受強暴的、甚至只因面容姣好「可能」引誘男性犯罪的……。血跡斑斑的案例中最倒楣的莫過於私生女,她們在孤兒院長大成人後,往往必須被移送到修道院,為她們生來即背負的原罪服務。最悲慘的是,在她身邊一同工作,贖罪了二十年的中年婦女,極有可能就是她的母親──然而她永遠不會知道。沒有公開審判、更不可能給予答辯的機會,被監禁的女性同時被剝奪代表個人認同的姓名,必須以沈默、刻苦、無止盡的洗滌工作來清潔她們的罪孽。原先只是單純為神職人員服務的洗衣工作(當時的英國也有類似機構),後來卻漸漸演變成修道院附屬的洗衣營利事業,為修道院賺進驚人的利潤。直到1996年愛爾蘭最後一間洗衣坊關閉為止,總計有三萬名女性曾經接受過這類勞改。其中,最惡名昭彰的就是位於都柏林近郊的瑪德琳修道院。
- Dec 08 Mon 2003 18:41
All That Jazz in Chicago
- Nov 21 Fri 2003 19:14
電影新力:三位導演與他們的六部作品

看電影總是有些新發現,尤其發現一名驚豔的新導演時的那份感動,往往會有股衝動趕快把他介紹給親朋好友。當然,也許你早已認識他;也許,這個名字永遠高掛 在「阿媽爽」昂貴的DVD網頁上;也許,你終於哪天在那個影展或那個有線電視上看到他的作品,卻發現我明顯言過其實……。
- Nov 14 Fri 2003 02:57
我的生命裡…只剩下我自己
- Nov 07 Fri 2003 23:24
〈我和影展有約〉2003金馬觀測站(修正版)
- Nov 04 Tue 2003 17:57
再續香港情懷 --《香港有個荷里活》

如果說《金雞》、《麥兜故事》都是藉由回味往事抒發港人的鄉愁,那麼曾經以《細路祥》(及《榴槤飄飄》)溫煦寬厚地提煉原鄉情懷的陳果,這回把鏡頭轉到香港大磡村,一樣老式破敗的低矮建築、污亂巷道,陳果卻一改過去寫實風格,以濃豔色調、張牙舞爪的瘋狂黑色喜劇方式來觀察轉變中的香港。
- Oct 31 Fri 2003 06:46
尋找我的「拼圖電影」(華語電影篇)
- Oct 31 Fri 2003 06:45
尋找我的「拼圖電影」(外語電影篇)
- Oct 23 Thu 2003 00:29
遠離《海灘》28天後…
- Oct 20 Mon 2003 20:57
繪製台灣的電影地圖
- Oct 14 Tue 2003 07:42
回歸原點的香港情懷 --《攝氏零度‧春光再現》

拍攝於1997年的《春光乍洩》,向來被認為是善於談情說愛的王家衛最政治性的作品。仍是一部愛情故事,影片在香港回歸前夕於坎城首映、還獲獎,甚至英文片名就若隱若現地叫做Happy Together,實在無法不去臆測其弦外之音。《春光乍洩》是王家衛難得「完全」走出香港的作品,整個故事幾乎都發生在阿根廷,最後則來到台灣。然而,即使地理位置明確,「香港」這個政治模稜的名詞卻猶如附魂般地一再出現在片中角色的台詞裡、心裡。
- Oct 09 Thu 2003 21:29
神經編劇考夫曼,與他原始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