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原刊於〈電影欣賞〉季刊,請勿轉載,謝謝!





˙在寶萊塢邊緣跳舞

看印度片的額外收穫,就是藉機認識這個神秘古國的趣味軼史。Mani Ratnam出身印度東南部的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所拍攝的電影清一色泰米爾語(Tamil)發音,較難攻入寶萊塢主流市場,也因此與寶萊塢關係一直若即若離。他的史詩作品《印度雙雄》(Iruvar)把觀眾帶回政局動盪的1940年代印度,從真實事件中汲取靈感,虛構出一則男人間友誼情仇的政治傳說。只可惜《印度雙雄》缺乏一個紮實的劇本,對於詩人從理想到墮落,對於演員從草根天真到逐漸懂得利用群眾魅力操弄煽惑進而擁抱權力,對於這對好友因權力分配不均而反目,還有故事收場前的一笑泯恩仇,實在太過缺乏脈絡邏輯,而讓所有的用心淪為奇觀式的賣弄與刻意。



結果,A. R. Rahman的配樂與Santosh Sivan華麗得誇張的鏡頭(他們一直是Mani Ratnam的好搭檔),成為觀看本片最值回票價的兩大部分。A. R. Rahman配樂生涯大概才十年出頭,從《盧貝塔傳奇》(Zubeidaa)到《榮耀之役》,甚至幫韋伯音樂劇《孟買夢》譜寫旋律,遠渡重洋替中國片《天地英雄》操刀,多產的A. R. Rahman似乎未見創作力衰竭。傳統味濃厚的音符到了他手中,就是有辦法與摩登電音混合出極為搭調的動人節奏。



至於早在1980年代就投身寶萊塢從事攝影工作的Santosh Sivan,熬了十多年終於抓住機會晉身導演階級,在1998年推出自編自導自己攝影的處女作《恐怖份子》(The Terrorist)。故事敘述芳齡二十的少女繼承亡兄遺志投身反叛集團,意圖以自殺式行動與一名政治人物同歸於盡。短短九十分鐘片長,前半小時聚焦在她赴任務中途與一小男孩的邂逅,後一小時敘述她暫時借住一對老夫婦家裡,等待暗殺之日的到來,再交叉剪接她與已逝男友短暫的愛情回憶。少女在發現自己意外懷了已逝男友的骨肉後,母性油然而生,她開始在犧牲自己遂行暗殺政要還是好好生下小孩兩個決定間交戰。這是一部安靜極了的電影。許多空鏡頭在Santosh Sivan的刻意雕琢下,簡直美得出奇。水滴的意象更是無所不在,既是苦痛、性、歡愉,也是寂寞空虛。因為本片的成功,讓Santosh Sivan得以邁入寶萊塢主流殿堂,執導大成本的《孔雀王朝之阿育王》。



《孔雀王朝之阿育王》故事背景設定在公元前三百年國土四分五裂的印度,綜合了佛教故事、民間傳說及史書記載等,敘述惡名昭彰的暴君阿育王在統一印度之後,大徹大悟成為虔誠佛教徒的故事〔顯然是效法《賓漢》(Ben-Hur)從《聖經》故事中取材〕。這部野心之作在格局視野上企圖與《梅爾.吉勃遜之英雄本色》(Braveheart)、《神鬼戰士》(Gladiator)並駕齊驅;關於宮廷裡勾心鬥角的政治驚悚橋段則令人聯想到同樣是印度導演的《伊莉莎白》,可惜角色內心複雜層次及幾場關鍵轉折的失敗處理,讓電影落入一種兒戲般的荒唐情境中。



也許能勉強在阿育王與葛娃琪的森林羅曼史中,重溫Santosh Sivan在《恐怖份子》中慧心獨具的視覺美麗;也許最後那場號稱動員六百匹馬、六千個人的真槍實彈戰爭場面,在影像上確實達到驚心動魄的懾人效果。在故事尾聲,戀人相逢後但恨天地無情的嘶喊中,Santosh Sivan卻露出了馬腳,他終究無能力駕馭太過龐大的題材。他既無法藉由影像把「所有的災難與毀滅,只為了成就這麼一段愛情」的恢弘題旨拍出說服力;最後甚至不負責任地藉由字幕草草告知觀眾:「從此,阿育王大帝大徹大悟,成了佛教僧侶,努力宣揚佛法。」這場灰頭土臉的冒險結束後,Santosh Sivan乖乖回去當個稱職的攝影師,最新掌鏡作品《寶萊塢之傲慢與偏見》,也許會是他邁向好萊塢的開始。



有野心、製作嚴謹、成績出乎意料得好的歷史劇是《盧貝塔傳奇》。從影評人變成編劇的Khalid Mohamed,把追查為愛遠嫁他鄉的母親(即盧貝塔)意外死亡真相的經過寫成劇本,和過去擅拍小眾藝術片的導演Shyam Benegal合作,並找來寶萊塢大明星Karisma Kapoor助陣。本片難得出現了導演過去作品中前所未見的歌舞場景,算是他向商業靠攏的第一部,只可惜雖贏得評論界一致的讚賞,票房卻未見成功。



故事始於空中飄落的一方紅色紗麗……。女演員盧貝塔的回教家庭背景,其實是她的原罪枷鎖。在歷經一段不愉快的婚姻後,她不顧後果與異教徒共譜愛曲,甘願遠嫁印度西北部小邦國久德浦(Jodhpur),當個名不正言不順的寵妃,終於漸漸體會到融入另一個宗教習俗與社會的辛酸,尤其自己甚至沒有一個「認同」與「名分」。如果把她的處境和當時汲汲營營於國家認同卻仍四分五裂的印度相對照,會發現這個故事頓時豐富了起來。久德浦雖有著千年的古老歷史,領土卻只是印度一個省分大小,在1947年印度獨立動盪之交,久德浦自然也面臨了「自治獨立」或加入聯邦的爭吵。1950年代,盧貝塔和國王在一場空難中喪生,原因眾說紛紜,究竟是意外?還是當時進行得如火如荼的印度獨立運動的政治陰謀暗殺?在久德浦,有人怪罪盧貝塔污化了皇室高貴的血液,有人惋惜她的香消玉殞,大多數人則選擇忘記她的存在。



盧貝塔葬禮上的淒涼回溯,想必滲進了Khalid Mohamed童年喪母的酸苦回憶。敘事採《大國民》(Citizen Kane)式的浮光掠影回溯,1980年,身為電影記者的Khalid Mohamed,企圖從母親的編舞老師、好友、外婆、及久德浦皇后等人口中,還原出1952年時盧貝塔的真正形象。這趟旅程彷彿阿莫多瓦《我的母親》(All about My Mother)的番外篇,同樣藉著一段追尋的旅程達成某種情感上的依歸與認同,《我的母親》是母為逝子尋父;《盧貝塔傳奇》是兒子追查母親生平。不過從某個角度來看,《盧貝塔傳奇》和塔德.海恩斯(Todd Haynes)那部同樣披著《大國民》外衣的《絲絨金礦》(Velvet Goldmine)也有點類似,載歌載舞之餘,既企圖重新雕塑那份懷舊氛圍,更不約而同一齊哀悼一段浪漫年代的逝去(《盧》片緬懷老電影;《絲》片則是搖滾樂)。



在劇情文本與敘事技巧的豐富性上,也許因為對親生母親夾雜著孺慕、怨懟、不解等種種複雜情感,Khalid Mohamed竟超脫了寶萊塢通俗情愛劇的膚淺層次,在女性與民族議題裡揮灑出一片海闊天空;令人想起法國導演海吉斯.瓦尼葉(Regis Wargnier)以無限釋然與感懷,道出自己母親紅杏出牆的《一生的愛都給你》(A French Woman),以及利用法國母親、越南女兒暗喻法國與越南殖民認同恩怨情仇的《印度支那》(Indochine)兩部精彩作品(都是把一個女人的情慾追求與文化國族認同並置)。



Khalid Mohamed並沒對母親的死因作出結論,但藉著每個角色的反應,作出了微妙的政治觀察。有人選擇性失意,有人一口咬定以阿拉之名,身為回教徒的盧貝塔不可能自殺,純粹是政治陰謀。Khalid Mohamed藉著盧貝塔的日記,隱約透露她寧可玉石俱焚讓愛從瞬間化為永恆,也無法忍受濃情過後注定要淡然蒸發的殘酷。至此,盧貝塔驕縱而堅定的悲傷臉部表情,簡直和《夏日之戀》(Jules et Jim)的凱薩琳〔珍妮.摩露(Jeanne Moreau)飾演〕疊合在一起了。



收場時,Khalid Mohamed和外婆一起在電影院裡看著盧貝塔主演的電影,再殘破斑駁的影像,也掩不住雙十年華的盧貝塔嬌豔活潑的美麗。那是一股懷舊與耽溺,是《新天堂樂園》(Cinema Paradiso)片尾以數不盡的接吻片段哀悼歷史的集體鄉愁的延續。對照電影先前曾尖銳道出,獨立後的久德浦皇宮在印度政府安排下,淪為賺錢至上的豪華大飯店;國王即使贏得選民支持,充其量影響力也不過跟一個參議員差不多……。在時空彷彿靜止了的會客廳裡,老皇后的優雅依舊,卻覆上了時代與記憶所交織的一縷煙塵。而三十年前意氣風發的編舞老師與當紅名伶,甚至落魄得令人辨識不出來。許多不會變的、不該變的,早已依稀;而盧貝塔,則被選擇忘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