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初看完《聽媽媽的話》之後,總覺得那些痕跡處處多且氾濫的斧鑿拼貼,在向王家衛致敬之餘,所流露出那股令人難以忽略的、極其迷人的狂妄與自信,正是札維耶多藍之所以迷人之處。

 

那是一種尚未成型的、鬆散的、不成熟的自溺。當時我無法確認那樣的自溺對當時還未滿二十歲的他來說,是好,還是不好。後來的幾部片,感覺得出他逐漸懂得克制,但是關於如何「放」與「收」,他似乎還處於一種混亂的迷惘之中。

 

機直立長型或是Instagram方形影像告訴我們169以及43之外的景框所可能達到的不同觀點與視角,札維耶多藍認為1:1的「單調」構圖反倒更能抓住角色情緒,讓銀幕更形充滿張力,所以他選擇了這樣的銀幕比例來刻劃一段非典型的母子關係,藉此諷刺社會規範如何扼殺自由,甚至要把這樣的諷刺無限上綱、泛政治化到如《湯姆在農莊》那般隱喻美國與加拿大之間的緊張宰制關係都行(片中父親原本一帆風順的發明事業則是因美國人介入才失敗,但兒子的夢想是去美國唸茱莉亞學院)。

 

《親愛媽咪》當然不完美,有許多缺陷,依然有著不少明知不可為卻偏要如此自溺的造作片刻(看得出來多藍努力節制),但是,這些並無損於多藍此番給予我的十足驚豔,應該說是折服。例如片中兩個景框展開的片刻,明明是那麼的刻意,刻意到要讓你明瞭其實整部電影九成以上的1:1方形景框原來是為了要成全這兩個展開的長形景框的片刻,然而你就是被逼著被說服了接受了甚至被這樣刻意的展開而感動

 

多藍將媽媽、兒子、鄰居(這個疑似喪失愛子而失去口語表達能力的女性教師留白最多最耐人尋味)三個角色之間那種劍拔弩張愛恨交雜的微妙互動處理得非常真誠、坦然,而且非常具有張力,其中好幾場戲甚至讓我想起達丹兄弟和阿布戴柯西胥的傑作裡頭某些「最好的時刻」。兩次景框展開都是為了呈現三人關係的劇烈變化,第一次出現在三人關係從緊張轉為平衡之際,那是整部片最快樂無憂的時光,透過表情沈醉的兒子的手將整個景框任性地撐開,一派瀟灑到彷彿就是為了告訴你「這是一個影史時刻」;第二次則出現在風波不斷過後的出遊時刻,表面上為了讓割腕的兒子散心才買了車的母親暗自計畫要將兒子送走,卻在車上浮現兒子將來會如何長大畢業成婚的人生走馬燈幻象,那些華美卻失焦的影像成就了整部電影最煽情最無奈也最令人糾結的時刻

 

我曾經以為,我必須等到多藍拍出一部與《聽媽媽的話》完全無關的作品,我才會佩服他。但我要承認我錯了,《親愛媽咪》(從母親角度)作為《聽媽媽的話》(從兒子角度)的反面,它讓我看見了多藍在敘事、角色經營以及作品深度上的成長。縱然我覺得最後那個謝幕式是過於浪漫的閃躲,但天殺的還是覺得那個結局反映了25歲年輕人無可救藥的浪漫真是酷斃了!

 

我不曉得多藍與他母親在現實生活中究竟有何問題,導致他必須不斷拍攝某種讓故事主角角色如囚徒般陷入某種迴圈宿命的「子宮電影」藉以自慰;但這一回,我真要恭喜他終於以「另一種方式」衝出了媽媽的子宮,而且應該是扯斷臍帶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