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重貼三年前寫的【2001EIFF回憶】,讀著讀著心中忽然覺得好笑起來。


我居然已經在UK待了三年了!跑遍幾乎全英大大小小的地方,各郡地理位置背得比濁水溪穿越哪些縣市還熟…三年間前前後後造訪了愛丁堡四次,除了第一次以外,卻沒有機會、也沒有經費再特地來愛丁堡電影節朝聖。而三年前煙雨濛濛中初訪愛丁堡,被高聳火山岩塊上那座蒼茫孤絕的城堡「震」到的興奮,也早已隨著時光的流逝灰飛湮滅。今年八月之前,我分別陪同好友、弟弟來了愛丁堡兩次,心境上更是淪落成一個不耐煩不稱職的導遊,快步地、專業地帶他們到各地走馬看花一番,僅此而已。

不過,這一次(第五次)的造訪,對我的意義卻又不同了。

相較三年前影迷般嘰嘰喳喳的雀躍,這次由於以台灣電影資料館的身份成功地申請到記者證,所以狠下心買下台幣近似千元的火車票,搭了五小時多的火車後直奔老弟住處(如果不是老弟今年剛好來愛丁堡大學念碩士,提供我免費住宿,我大概也不會花大把鈔票來看影展吧),好好地睡了一覺後,隔天我趕八點影展單位開門,雀躍地領了記者證,開始回味當年金馬影展拼片的時光。

老弟住的是學校宿舍,住處並不是太理想,必須走近四十分鐘的路才能到影展主力戲院UGC影城。對了,請先看看下面這張附圖吧!就是UGC影城。看到中間白白醜醜的鐵架了嗎,這就是接下來幾天的「星光大道」,明天(0818影展正式起跑)傍晚開幕前應該會鋪上紅毯,包括我超級崇拜的肯洛區等人,將會在往後幾天裡現身此地喔。

影展另兩間主要戲院,就是我在上一篇【2001EIFF回憶】裡提到的Film House(本文第一張圖)跟Cameo(下)。後兩間距離我弟宿舍也要走半小時路,這兩間藝術電影院和UGC影城恰巧形成一個等腰三角形(Film House跟Cameo距離約七分鐘腳程;從兩地走到UGC則將近二十分鐘),所以接下來的十天,我就是來來回回我弟宿舍及這三間戲院間,必要時還得趕場哩。為了節省(時間、金錢)起見,拼影展的日子,午餐往往是一個三明治、一杯咖啡打發掉,如果要更省的話,三明治還可以DIY自備。


我憑記者證可以入場的是Industry Screening,在往後十二天裡三間戲院總計有一百二十多場Industry Screening(Industry Screening每天下午六點前就會結束),多比一般觀眾買票的正式售票場次早一兩天放映,不過仔細排了時間表後,才發現一天頂多只能看三四場,所以倘若在影展期間能看到三十部電影,也算拿到全勤獎了。

記者場的第一天,以賈木許的《咖啡與煙》Coffee & Cigarettes揭開序幕,緊接著播映的,是今年獲頒坎城評審團大獎的《Old Boy》及入圍今年坎城影展(未得獎)的《摩托車日記》The Motorcycle Diaries(也是本屆電影節的開幕片)。看完《摩托車日記》,走出UGC影城,才發現外頭下起了傾盆大雨。大夥兒皺皺眉頭,似乎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心裡不免納悶,這些影展老骨頭感覺應該都不是第一次來了吧,難道還不熟悉這煩人的英國天氣嗎?難道雨傘也沒帶嗎?眼看雨似乎沒有停歇的趨勢,要搭公車也得換兩班,也罷!我撐開傘,淋了一身濕回到宿舍。

怪了,就當在宿舍門口,一身狼狽地咒罵該死的英國天氣、一邊叫弟弟出來開門時,雨停了,躲了一整個下午的太陽竟出來了……該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