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影展專文輯 (4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文章標籤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266.jpg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ergman-ingmar.jpg

雨中情 It Rains on Our Love(Det regnar på vår kärlek)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13545628.jpg

野球孩子 Baseball Boys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Ondricek_director-producer.jpg

本文原刊於2008高雄電影節特刊、日報,請勿轉載,謝謝!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D.Ondricek_director-producer.jpg

大衛.昂德利克 David Ondricek1969年出生於布拉格,父親是捷克新浪潮時期的著名攝影師米洛斯拉夫.昂德利克。儘管家學淵源,他卻曾在接受訪問時表示自己屬於從小看MV長大的一代,對捷克電影傳統並無特別的情感連繫。他在1987-1992年間追隨伊利.曼佐、艾米爾.庫斯杜力卡等前輩腳步,就讀於布拉格電影學院(FAMU),畢業後先是拍了好幾部紀錄片,於1996年拍出首部劇情長片《耳語》(Whisper),成為當年度第二賣座的捷克本國電影。後續作品包括《迷失的波西米亞》、《笨蛋.野味.蘑菇湯》、《捷克有間大酒店》皆屢獲捷克金獅獎的肯定。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kk1.jpg

本文原刊於《新台灣新聞週刊》第654期「電癮隨筆」專欄,請勿轉載,謝謝!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kk1.jpg

本文原刊於《新台灣新聞週刊》第654期「電癮隨筆」專欄,請勿轉載,謝謝!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市川崑與妻子.jpg

前幾天翻看2008年的台北電影節特刊時,赫然發現那本有著很醜的藍色封面的特刊 p.206《市川崑物語》一文,竟在未告知我的情況下,私自從本文中剪取整整五百字直接貼上真是太超過了特此聲明:本文原刊於《電影欣賞季刊》第134期,請勿轉載,謝謝!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本文原刊於《文化快遞》No. 98,請勿轉載,謝謝!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本文原刊於〈新台灣新聞週刊〉第636期「電癮隨筆」專欄,請勿轉載,謝謝!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本文原刊於2007金馬影展特刊,請勿轉載,謝謝!
 
  
 
羅馬尼亞的電影發展史就跟其他大部分歐洲國家一樣,起源於十九世紀末期。然而羅馬尼亞電影真正進入全球電影工業,廣為影迷所知,卻是最近幾年的事情。
 
在電影製作已然走向專業分工,在地與全球交相作用影響的當下,國族電影(National Cinema)這個專有名詞拜「全球化」與「民族國家」在定義上愈見爭議之賜,更顯得界定困難。而從國內影視政經環境、主權社會歷史、文化意識經驗,與西歐及好萊塢的關係變化等面向,來檢視二十一世紀初期崛起的這波羅馬尼亞電影新浪潮,在折射新一代電影創作者帶著自傳經歷的世界觀同時,更能感受到一股跨越界限,從鄉愁中解放的未來性。
 
從時間點來看,羅馬尼亞新浪潮的起點,當然是始於千禧年之後。就如同八0年代的台灣電影新浪潮多少源自藝術創作者對當時保守政經體制及封閉電影形式的反動,羅馬尼亞新浪潮這波平均年齡層只有三十五歲的新銳導演們,不約而同把他們創作文本的時代背景與西奧賽古政權垮台的1989年,直接或間接地做出連結,亦是如此。比如《愛在世界崩毀時》與《無主孤軍》(The Paper Will Be Blue)就直接帶領觀眾重返1989年關鍵的一刻,分別從叛逆學生與國家軍人的不同角度,映照出身處歷史洪流下的尋常百姓,所遭遇的種種荒謬與無奈。《1208全民開講》則是巧妙地把故事拉到十六年後的今日,某地方電視台因應革命紀念日而舉辦特別的Call In節目,藉由媒體的偏執與瘋狂,重新檢視、質疑之後,再溫柔地撫慰了這段專屬於羅馬尼亞百姓的集體記憶,鋒利中藏著感性。
 
從地域上來看,後共產主義時期的羅馬尼亞電影,幾乎是把布加勒斯特當成放射中心,與西歐國家例如法國、義大利、德國,當然絕對不能少了美國,直接連成一道道直線。就如同艾米爾庫斯杜力卡的處女作《你記得桃莉貝爾嗎》曾以無比的活力描述了前南斯拉夫青少年與西方流行文化接軌的悲與喜,這一代的羅馬尼亞新銳導演,包括英年早逝的克里斯汀內梅斯古的兩部短片《我的七號女神》、《電梯春光》及長片《加州夢,未完成》,卡塔林米特里古的《愛在世界崩毀時》,以及克里斯汀穆基一鳴驚人的多線敘事處女作《幸福在西方》,各自藉由電光幻影,重新回味了他們的年少輕狂。此外,在海外流亡二十年直到共產政權倒台才重返羅馬尼亞拍片的路西安品特萊,以《下一站,天堂》殘酷卻又詩意地點出美國夢碎後,隨之而來的悲劇性毀滅。
 
或許,真正讓羅馬尼亞電影充滿國族特色與想像的,是從共產時期(1948-1989)的經典作品到今天諸多新浪潮電影中,永遠如幽魂般存在的父權陰影。從1968年震驚影壇的《重新組合的夏午》到故事背景設定在1987年共產黨倒台前夕的《4月3週又2天》,甚至描述年輕一輩對西歐、美國白人文化無限憧憬的《幸福在西方》或是暴露當代羅馬尼亞醫療體系沉痾的《拉札瑞斯古先生之死》,父權象徵彷彿一張無形的黑暗巨網,以或是寫實或是魔幻的姿態,高掛羅馬尼亞當空。它透過《一個刑訊者的下午》中紀錄前共產時期刑訊者的錄音機,以及《1208全民開講》的電視台特別Call In,呈現了記憶、歷史與真實交相辯證後的荒誕與奇異鄉愁。它藉由《橡樹下》開場即已死去的上校父親,《加州夢,未完成》最後不幸成為祭品的火車站長父親,《4月3週又2天》裡缺席的父親角色…,帶領各方觀眾往上攀爬。直到最頂端,看到了《橡樹下》那棵巨大的橡樹,感受到了《1208全民開講》雪的溫度,才終於露出一絲曙光。
  
即使微弱,仍依舊存在;即使殘酷,卻不減其寬容。透過《下一站,天堂》最後帶著遺腹子活下去的女服務生,及《愛在世界崩毀時》弟弟寫給姊姊的那封信,後共產時期的羅馬尼亞電影,在不確定的茫然與未知裡,始終努力在尋找出口。
 
 
 
附記:
‧2007金馬影展羅馬尼亞專題相關資訊:請按這裡這裡
‧2007金馬影展羅馬尼亞專題相關影評:
請按這裡這裡
‧2007金馬影展完全推薦片單:
請按這裡這裡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原刊於2007高雄電影節日報第四期,請勿轉載,謝謝!


 
  
2007年,高雄電影節邁入第七個年頭。從2001年首屆的聚焦亞洲、第二屆關注數位發展,到第三屆「躍動-Feel the Vibe」,第四屆「海洋之城、世界之眼」,第五屆「陽光海洋‧健康城市」,到去年第六屆的「躍動海洋新生命‧引爆影像新勢力」,檢視六年來的片單質量、專題人物選取,座談內容,以及影展場地等軟硬體,不難發現,高雄電影節陷入了一個僵局。

老實說,高雄電影節對於自己的定位,從來就沒有明確過。對出錢的政府單位來說,影展是否只是服務長官彰顯其政績的手段?對於承辦單位來說,影展是否只是手中應接不暇的無數影展中的一隻肥羊?對於高雄在地觀眾來說,影展除了播映某些平常只在台北看得到的片之外,還能提供什麼?

承辦一個中型影展,高雄電影節的經費絕對是充裕的。然而檢視過去三年(第四、五、六屆高雄電影節)的片單,我想隨便一個有良知的業界人士,應該都會有「這也算一個影展?」「六百萬的預算就辦出這樣的東西?」等類似的疑問。沒有任何託詞,高雄市民卻容忍了這樣的策展品質,整整三年。出錢、監督指導、審查的官僚,這時候又在哪裡?

今年換了新的策展團隊,改以「幻想無限」為口號,改以奇幻、獨立美日電影為號召,總算有點耳目一新?身為觀眾的我們,是否該順勢思索,高雄電影節應該要有怎樣的性格與觀點?有市民短片競賽?請偶像人氣明星駐市站台?邀請國際影人來座談(一般民眾卻無從參與)?邀一堆國際影展(而且是「台灣首映」)片?再者,我們要走金馬影展的大拜拜路線(受限經費、資源分配、政府採購法與招標規範陋習、觀眾結構等更錯綜複雜的大環境問題,大概頂多是「小拜拜」)?還是走台北電影節的主題城市影展+新導演競賽路線?或者要仿照國民戲院,以更主題更導演的態度來策劃?

每年台北電影節跟高雄電影節都會舉辦以電影城市為題的相關座談,然而對於在地城市的影像發展,到底又有多少助益?除了滿足主辦出錢的官僚體系顏面,滿足與會人士的虛榮,那兩小時過後,那些統合產官學界菁英的會議紀錄真能得到多少關注?我想這樣的座談再辦個十年二十年,電影節的質與量也未必會有啥驚人的長進。南特也好,釜山也罷,總不能只因為同樣傍海就千篇一律來個河港印象,總不能老是丟出一句「韓國能,台灣為什麼不能」作為起頭,也作為結論。

另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是,高雄電影節有時十二月,有時六月,有時九月,今年則是十月,這樣飄忽不定,有沒有想過乾脆以後固定在春暖花開的四月,既不用跟北部一堆影展擠光輝的十月,也不用擔心跟年底金馬影展撞片撞期?

思索高雄與電影的脈絡、連結,到底該從哪裡開始?在拋出一連串質疑之後,或許仍舊無解。但我很確定,「海洋」只是其一(究竟是出錢的官僚指定就「海洋」來作文?還是承辦單位想像力太過貧乏?),卻非唯一。有幾個人知道今年在威尼斯拿獎的林靖傑導演,以及剛以《白色巨塔》提名金鐘獎的戴立忍,都是高雄人?當要舉辦影人專題的時候,策展單位有無超脫35釐米限制的遠見,順道把林靖傑幫公視人生劇展拍的得獎電視電影《我倆沒有明天》及其他非35釐米長短片作品(而戴立忍除了演戲得獎連連之外,也導過《兩個夏天》等得獎作品),規劃出更具系統性的播映與座談討論。除了海洋,除了紅毛港與月世界,我們還有內門鄉的陣頭與總鋪師,也是很好的入戲題材。當然,這一切都需要策劃,宣傳,與行銷的默契執行。

比較慶幸的是,至少從這一屆高雄電影節開始,我們嗅到了比較濃郁的「在地味」。較之往年只能一味向北部搬救兵,今年至少有選片指南、影展日報這些落實在地的努力舉動,都看得到成績,不再是完全的台北電影資訊「下游」

至少,毀滅之後,重新有了起步。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原刊於〈新台灣新聞週刊〉第605期「電癮隨筆」專欄,請勿轉載,謝謝!
 
 
 
  
十月除了是光輝的國慶月,也是光輝的影展月。事實上今年入秋之後,大大小小的影展還真是多如繁星。除了「民族誌影展」、「動畫影展」、「女性影展」這幾個常態性中型影展之外,還有國民戲院的「完全費里尼影展」,片商舉辦的「角川影展」、「四不像動畫祭」,以及帶著社會人道關懷主題的「和平影展」、「殺人影展」…。當然,下個月底為期十四天的「金馬影展」,更是台灣影迷的年度大拜拜。可惜的是,以上一籮筐影展上百部電影,大概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有機會在高雄的大銀幕上播映。當然這涉及了資源分配、商業操作、以及觀眾結構等更錯綜複雜的問題。
  
在這樣貧瘠的供應條件下,打著南台灣觀點的「高雄電影節」與「南方影展」,前者目標結合全球在地,後者強調本土創作,益發顯得珍貴。高雄電影節向來喜歡彰顯自家海洋城市的在地特色,然而如何在全球與本土間拿捏出一個完美的平衡,在引介國際影像視野給高雄觀眾的同時又不忘為高雄在地的影視創作帶來啟發與靈感,這就是一門學問了。
 
過去六年來,高雄電影節在資源、人力方面比不上台北電影節,但經費上可是從沒被刻薄過呀。正好趁這篇文章說句老實話,我實在很不願意相信承辦了一卡車優質「國民戲院」影展的「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居然連續好幾年以一級資金策出這般三流品質的高雄電影節,簡直明顯把高雄的納稅人當「潘仔」來耍。
 
高雄電影節是屬於高雄人的完全城市影展,那不只是把一些高雄看不到的藝術院線片拿來放一放就夠,那也不只是「臨時」地邀一些勉強與高雄有關的影人影事來個座談演講研習營之類的活動敷衍敷衍就夠。高雄人對於這個屬於自己的影展,真正要求的,永遠是來自策展單位對電影的熱情,以及對在戲院裡觀賞電影的高雄觀眾的一份尊重
 
相較於過去高雄電影節選片邀片的敷衍草率態度,今年邁入第七個年頭的高雄電影節在策展品質及活動設計上,總算交出一張比較像樣的成績單。至少,專題規劃與選片的代表性都能見到測展人的用心;至少,不像前幾屆的承辦單位「台灣電影文化協會」老是拿一堆「二輪(非台灣首映片)片」應付高雄人,至少,他們以更真誠的態度去挖掘高雄在地人才(而非如過去幾屆全數向台北借將),讓我對高雄電影節重新燃起希望。
 
本屆高雄電影節採取近年來最流行的一國一外「雙開幕片」方式。國片部分由詩人鴻鴻導演取材自法國小說家馬歇爾‧埃梅短篇小說的奇幻電影【穿牆人】打前鋒。鴻鴻一直在開發、探測、想像關於「界限」的無限可能。鴻鴻過去對於物質與文明,人性與慾望,個人與集體,虛構與紀實,想像與創作…等種種的想法、概念與奇想,如今在【穿牆人】中被更具體地耙梳,以更視覺性的意象呈現出來。透過驚人的調度,已被拆毀的高雄紅毛港聚落(其他還包括象徵威權的「中正廟」被鴻鴻換裝成無國界的自由廣場,雪白的台南七股鹽山變成世界盡頭,而惡地地形的高雄月世界則是彼端的「他方」…),以更幽微豐富的視角,同時折射出屬於【穿牆人】男主角小鐵,以及高雄觀眾的集體記憶與鄉愁。
 
另一部獲選為開幕片的則是由日本鬼才宮藤官九郎編寫劇本的【舞妓哈哈哈】。從日劇【池袋西口公園】到電影【追】,以及後續的【乒乓】及【69】,宮藤官九郎的劇本中所瀰漫著狂暴而憤怒的激血青春,無厘頭中偶然的浪漫飛揚,總是如此吸引人。【舞妓哈哈哈】橫跨多種類型、玩轉、顛覆類型電影的刻板元素,並重新解構「舞妓養成」這項優良傳統中,最微妙最曖昧的部分,狠狠搧了【藝伎回憶錄】及【惡女花魁】各一巴掌。兩個男人之間,兩個男人與各自的女人之間,以至兩個舞妓之間,那種又是對照又是因果又是相互競爭嫉妒的錯綜複雜,完全道盡了舞妓「迷思」的荒謬與無奈。
 
一中一西的雙閉幕片同樣星光亮麗,國片部分是人文導演鄭文堂難得青春難得偶像的【夏天的尾巴】,外語片部分則邀來金光閃閃的好萊塢歌舞片【髮膠明星夢】。此外,「國際視窗」有好幾部台灣首映的國際影展佳片,其中拿下今年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銀熊獎的【波弗特戰線】最是令人期待。而「前進未來新視界」的【惡霸電視先生】、【衝擊教室】,「次文化幻想無線」的【迴轉東京】,同樣不應小覷。至於「日舞影展精選」單元,包括金熊獎名作【血色星期天】及【天堂陌影】、【性謊言錄影帶】、【瘋狂店員】這三部劃時代的美國獨立電影,通通不應該錯過大銀幕親炙的唯一機會。當然啦,來自日本與泰國的兩位焦點導演,前者獨立奔放,後者則以平易近人的態度在各類型間親切遊走,同樣值得各挑一部品嚐。
  
本屆高雄電影節還有「次文化幻想無線」、「作家身影新台風」、「短片新台風」、「藍領生活」及競賽短片輯「河港印象」等單元,分別在高雄市電影圖書館奧斯卡數位影城放映。這回不再拘泥於高雄的「海洋城市」意象,改以「幻想無限」為精神象徵,從片單及影展周邊活動來看,本屆影展的確洋溢著一股超越現實,展望未來的美好新意。就讓我們一起進戲院,一起檢視今年的高雄電影節從策展到播放的總體品質,好好為我們繳納的稅金把關。十月二十六日起連續十天,我們戲院見!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