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Joshua Marston

《折翼瑪麗亞》Maria full of Grace大概是2004年最風光的非英語片之一。導演Joshua Marston的偶像是肯洛區,而電影的前半小時,描述瑪麗亞在哥倫比亞面臨的困境(未婚懷孕、貧窮),更是讓我想起肯洛區+達丹兄弟(《美麗羅賽塔》)哩。



Joshua Marston簡單而有效地利用瑪麗亞爬牆、拒絕幫姊姊付錢買藥的舉動,立體化這角色的衝動與堅定。而第一次演戲就與莎莉塞隆一起拿下柏林影后,還入圍奧斯卡的Catalina Sandino Moreno的眼神、語氣、一舉一動,都充滿了爆發力,緊緊扣住觀眾的注意力,絕對是近年最亮眼的銀幕新面孔之一。



後一小時,電影籠罩在一股懸疑緊張的氣氛之下,宛如更驚悚版本的《美麗壞東西》,瑪麗亞與另兩位運毒少女的互動,則讓我想起《瑪德琳姊妹》。海報上,美麗的瑪麗亞彷彿領聖餐般仰著頭,右上方的聖餐原來是毒丸,只有原封不動地把硬吞下去的毒丸「拉」出來,才有機會重生。因為肚子裡懷著孩子,讓她有驚無險第一關過一關,或者說正是因為這個新生命,讓她更堅韌、更不願意向命運屈服。Joshua Marston很聰明地利用瑪麗亞這個具象徵意義的名字,讓故事的寓言性質更為濃厚。歷經毫無頭緒的紐約歷險後,瑪麗亞看到了肚子裡聖嬰的純淨,而她真正的旅程,原來才正要展開!





˙Cate Shortland

在2004年的愛丁堡電影節,雖然我非常非常期待的《夏日午後的初纏愛戀》My Summer of Love(導演是Pawel Pawlikowski)不若預期驚豔,但我卻意外在一部澳洲小品《我行我愛》Somersault(Cate Shortland的處女作)裡重溫了Pawel Pawlikowski當年在成名作《單親雙愛的日子》Last Resort裡所綻放出的一股輕盈詩意。



《我行我愛》是關於逃家少女海蒂的尋愛之旅,她因為色誘母親男友而被感出家門,她在PUB四處勾搭男人,卻又期望從一夜情中尋求一份穩定的關係,甚至想在旅館裡住下來,想在便利商店打工,想有個無話不談的手帕交…等等,這部片不是《美麗羅賽塔》!從早期的姬蓮阿姆斯壯及珍康萍,到最近的Christine Jeffs,紐澳幾位女性導演除了在視覺經營上很有一套,刻畫各年齡層女性心態的功力同樣讓人讚嘆。這部片在視覺上的晶瑩剔透感,讓我想起蘇格蘭最被看好的女導演Lynne Ramsay的《漂浮氣球》及《天涯芳蹤》Morvern Callar,至於其內在文本的豐潤,也被評論界拿來和當年在坎城影展極受好評的澳洲女導演Samantha Lang的《迷魂井》The Well相提並論。



另外,《我行我愛》還向觀眾介紹了兩位超級有爆發力的金童玉女。尤其是一頭美麗金髮的女主角Abbie Cornish,飄忽茫然的眼神中,偶然一閃而逝的脆弱,取代了《芳齡十三》的伊凡瑞秋伍德在我心中的地位,成為我的年度最亮眼新人。





˙Zak Penn

Zak Penn在23歲時高價賣出他人生中的第一部劇本《最後魔鬼英雄》,可惜這個高概念的故事當年因為無法在對影像真實的解構、揶揄與批判中找到一個動人的著力點,最後在票房表現上並不成功。之後Zak Penn一面當演員一面編劇兼製作,並沒啥驚人表現,如今升格當導演拍出這部《荷索的尼斯湖水怪之謎》Incident at Loch Ness,倒是出乎意料得搞笑、可愛,擺明是拍來獻給全天下所有荷索迷的。



一開始,銀幕上的荷索(當然是飾演荷索自己)宣稱要開拍一部《尼斯湖水怪之謎》The Enigma of Loch Ness的紀錄片(片名顯然是為了讓荷索迷想起《賈斯柏荷西之謎》)。接下來,Zak Penn親自下海「飾演」自己,也就是這個Project的製片。他煞有其事地接受訪談,表示荷索向來喜歡探索自然與靈性,所以他相信荷索應該能把這個小成本紀錄片拍出新意,儘管他也知道荷索向來如何惡名昭彰。沒想到工作團隊抵達蘇格蘭後頻頻出錯,先是攝影師和Zak Penn起了爭執,再來荷索一向難搞的傳言也獲得了證實,偏偏又出現一個短路科學家及號稱是聲納專家的玩伴女郎來攪局,然後是一場船難……。



如同《救命啊!唐吉軻德》Lost in La mancha側記了泰瑞吉連那部未完成的災難電影《是誰殺了唐吉軻德》從開始到結束的五天歷險,走偽紀錄片(Mockumentary)風格的《荷索的尼斯湖水怪之謎》以插科打諢的方式,訕笑電影圈的光怪陸離虛實難辨。某種程度上,其實也是回到了Zak Penn賴以成名的《最後魔鬼英雄》的核心概念,去探索影像內外幕,交相辯證其虛構與真實。只是有了荷索這張王牌,充分利用荷索本人的傳奇性名聲與人格特質來推展劇情營造高潮,狡詐地虛構出一層又一層的高潮,把一堆觀眾耍得團團轉。更值得玩味的是,Zak Penn在銀幕上所飾演的自己,那一副自以為是的愚蠢、狗急跳牆的可憐可鄙嘴臉,對照荷索「詮釋自己」的種種荒謬搞笑卻又極度充滿人性真實的舉止,或許可視作在好萊塢打滾十餘年的Zak Penn有感而發的一頁真情日記吧!





˙Nimrod Antal

在匈牙利賣翻天的《地鐵迷宮》Kontroll,一看就知道是那種重拍權馬上會被腦筋動得快的好萊塢片商買下(該不會找個拍MV出名的新導演來導這麼一部動感的片子吧?)的活力電影。



從片名、氣氛到節奏,《地鐵迷宮》難免讓影迷拿來和盧貝松的《地下鐵》超級比一比。如果告訴你《地鐵迷宮》其實只是導演Nimrod Antal的處女作(他以此片拿下2004年的坎城青年導演獎),你會不會驚訝?五個性格各異的地鐵查票員(這組白爛地鐵團跟模範地鐵團的對抗,讓我想到日劇《庶務二課》哩)、不願回想過去的地鐵駕駛、瀕臨崩潰邊緣的工作伙伴、老愛找碴的「模範」員工、暴戾的老闆、謎樣的扮裝少女、老不購票的滋事份子…,當然,少不了迸出一個飄忽來去如幻影般的地鐵殺手!



《地鐵迷宮》精準地在黑色的、懸疑的、驚險的、幽默的、熱鬧的、浪漫的…各類型軌道上瀟灑遨遊,直到最後一刻,才儀式性地從地面上射進一道希望之光,然後,結束任務的英雄帶著女子踏上電扶梯,離開歷時一百分鐘的黑暗地下世界,離開地鐵(地獄),重返人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